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北极是一个神秘的地方。9月4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了在北极地区的考察作业,“雪龙”船驶出极圈启程返航。从暑热中的上海港启程一路到达冰封的极北之地,队员们在科考船上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记者带您来一看究竟。
“舱外皮袄舱内纱”——“乱穿衣”的温度
良好的保障是科考工作的基础,对于身处北极的考察队员们来说,最重要的保障莫过于身上的防寒衣物。考察队为每位队员都配备了充足的装备——从贴身短袖到加厚的防寒服,从防风面罩到速干袜子,足以应付考察途中遇到的各种情况。
身穿短袖的考察队领队夏立民“雪龙”从上海出发后一路北上,经过宗谷海峡进入北太平洋,天气逐渐转凉。走航期间,船舷上的风速时常可以达到六七级,这时考察队员们在舱外活动就要船上防风的衣服了。而在船舱内,由于有空调供暖,队员们还可以穿着轻便的单衣活动。
身穿防风队服的考察队员
进入极圈后,气温骤降至零度左右,加上凛冽的寒风,身处室外俨然置身数九隆冬。队员们每天都要在这样的环境里进行连续数小时的作业,防风衣就显得有些单薄了。这时就要穿上极地科考的特色服装——“企鹅服”。“企鹅服”是一种加厚的连体棉服,穿上以后略显臃肿,在雪上走路一摇一摆,神似一只只企鹅,因此得名。此外,手套、面罩、棉帽也是一个都不能少。每到作业开始,队员们都要一层层的套上防寒衣物,把自己“武装到牙齿”,作业结束后回到房间又要迅速脱下换上单衣,舱内舱外可谓两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