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日出西边雾”——猜不透的天气
考察途中,天气始终阴晴不定,变化莫测。有时候舱内看到窗外一片晴天,端起相机跑到室外却发现“雪龙”又一头扎入了浓雾之中。
专家表示,北极地区多因为气温较低,从北冰洋上升的暖湿气流遇到高空的冷空气后就会凝结形成区域性的浓雾。“雪龙”穿梭于浓雾之间,很难遇上长时间的晴朗天气。在极圈内作业期间,“雪龙”几乎终日被浓密的大雾笼罩。
“雪龙”航行于浓雾之间(图:李院生)
难以捉摸的大雾给“雪龙”的行进和考察队作业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次科考期间,考察队要在预定海域回收2014年第六次北极考察时布放的一组潜标。用肉眼在宽阔的海面上确认潜标的位置本就不易,回收浮标的当天,海上还升起了阵阵浓雾。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海面突然云开雾散,能见度大好,队员们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完成了回收潜标的作业任务。巧的是,没等队员们收拾完作业设备,“雪龙”就又陷入了云雾的重重包围。不少队员都开玩笑说,这次任务顺利完成多亏“天公作美”。
队员们在“雪龙”驾驶台窗口寻找浮上海面的潜标
“众里寻他千百度”——难得见面的北极熊
北极最具代表性的生物自然是北极熊。很多人都在关于北极的纪录片中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广袤的冰原上几只北极熊在不紧不慢的游荡,旁边是成群圆滚滚的海狮结伴嬉戏——遗憾的是,这样的场景在科考路上实在难得一见。事实上,本次考察队在作业途中只见到过两只独自行动的北极熊。
本次考察见到的第一只北极熊(图:程皝)
专家认为,考察队与北极熊“情深缘浅”的原因大概有三点:首先是北极地区整体海冰融化加剧,北极熊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种群数量也进一步下降。第二,考察队作业的纬度较高,附近区域生物数量少,特别是北极熊的食物,例如海豹、鱼类较少,北极熊自然也不会出没。第三,“雪龙”所选择的航道避开了冰盖和大面积的浮冰,而北极熊则更有可能在这些区域生存。因此,“雪龙”此行看不到成群的北极熊也属情理之中,不必太过遗憾。
不过,北极的主人们可不止北极熊一种,最后,附送萌萌的海象一家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