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太空餐? 端上"天宫二号"的家常菜藏"小秘密"(2)

2016-11-14 08:59 扬子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创新杀菌方法

保证菜品色香味

“绿叶蔬菜目前还是很难带到天上去。”臧鹏说,航天食品需要有12个月的保质期,一般需要加热杀菌,加热后蔬菜的色香味等感官条件都不太理想。目前的菜肴,我国主要以根茎类和菌类为主,比如胡萝卜、土豆、山药和木耳等都是常见的太空食材。

“一顿太空鱼香肉丝要炒几十公斤。”在炒“鱼香肉丝”的“大锅”面前,臧鹏说,“为了保证品质,航天食品都是工业化生产。”以鱼香肉丝为例,事先将木耳、竹笋和肉类分别处理后再加入“大锅”的投料口,由机器控制烹饪所需的时间和火候。

“这里出锅的鱼香肉丝都是半熟的。”原来,航天食品在封装后还需要经过杀菌处理,杀菌中的加热过程会将食物烹饪到“熟”。臧鹏说,“之前航天食品采用的是高温灭菌法,但这样的做法会让菜肴的口感变差,现在我们更倾向于用多阶段加热杀菌或冷热杀菌相结合的方式,尽量提高菜肴的色香味。”

冰淇淋挺赞

太空猪排“一口闷”

臧鹏说,此次景海鹏、陈冬所吃的冰淇淋是将制成的冰淇淋冷冻后升华,将其中变成冰的水分子迅速抽离。太空冰淇淋除了没有普通冰淇淋的冰感外,口味没有差别,挺赞的。

由于航天器内较怕油污和碎屑,一些看似普通的家常菜制作起来却不那么简单。臧鹏说,以“红烩猪排”为例,制作时需要人工挑出其中的骨头、碎骨,还需要去除油脂。仅就去除油脂而言,除了在下锅前剔除肥肉外,制作后还要包裹面包屑放入烤箱中烤制。太空猪排可以理解成无骨的肉,可以“一口闷”。

这次在太空中,景海鹏和陈冬基本上天天泡茶喝。臧鹏说,本次制备的茶有两种:一种类似于我们平常用的茶包;另一种则是茶粉。“茶粉可以理解成类似‘果珍’一样的‘茶珍’”。两者“泡”法一样,用专用水枪对茶包复水后放入电热箱加热即可。

知道吗?

除了补充营养,开动用餐还是必要休闲

费这么大劲儿研究航天食品是否值得?为什么不直接补充全营养素制剂?臧鹏解释,太空饮食不是营养齐全这么简单。要让航天员保持良好的在轨工作状态,饮食上要尽量做到跟地面一致,即“太空饮食地面化”。同时,进餐过程也可以将航天员从繁忙的工作中暂时解脱出来,他们可以边吃边交流,在休闲时光中放松精神。

未来

3D食物打印机 “天宫”做饭不是梦

在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室实验室,摆放着一台3D食物打印机(见上图)。臧鹏介绍,这是他们研发的第一代3D食物打印机。中国航天员中心正在尝试,让航天员在天上自己“烹饪”食物。

臧鹏说,早期国外的航天食品是软管状的,每次吃饭需要像“挤牙膏”一样将食物挤入口中。随着美国在航天器上成功配置冰箱,外国宇航员的饮食跟地面的区别越来越小。

目前我国的航天食品都是加工好的“熟食”,为了减轻重量,一些食物在地面上先经过脱水处理。在太空中,航天员先对食品复水,再放入电热箱中加热食用。“现在市面上的紫菜蛋花汤包就是源自这种航天脱水技术。”

如果太空打印食物能够实现,航天员就可以带着面粉上天,再通过3D打印机“打”出新鲜的馒头了。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