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下半场:百度医疗大脑要先行一步?

2016-11-16 10:48 飞象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前言

2016年的互联网对人工智能领域已表现出极大兴趣,相关话题量也在急速增长。就在刚刚过去的腾讯WE大会上,人工智能被列为人类毁灭的第一大“威胁”,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对它的一种期待。

谁也不曾想到,五年前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还列属专业词汇,但今天,不论是好莱坞电影制造的IP、行业的分析文章,还是微软、谷歌、IBM、百度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投入,趋势渐成,有人说这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

如果说深蓝只体现于对弈的人工智能,并不算是足够智能的话,那随着谷歌阿法狗战胜李世石,IBM的“沃森”赢得知识竞答的冠军,还有谷歌、百度的无人车已开始上路试运行,人工智能在生活、教育、交通等应用场景已经接连上演。或许大众对“智能”建立起的认知还是停留在硬件智能的阶段,而百度医疗大脑系统的落地,已经是向人工智能的下一步迈进。

就目前来讲,人工智能领域里和医疗的沟通较少,而百度医疗大脑又是如何从这个方向介入,然后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整个公众?日前,德尔塔俱乐部有幸采访到百度研究院大数据实验室的两位资深研究科学家刘朝春和杜楠,就百度医疗大脑科研项目进行了深入探讨。

缘起

自今年9月1日的百度世界大会开始,依托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百度大脑已成为百度的趋势所在,也将是未来科技航向中的重要节点。

此次接收采访的刘朝春和杜楠,他们分别负责其中的语言理解及逻辑算法两个重要方向。两年前,他们在百度大数据互联的深度研究中,发现一些基于网络医疗的问诊存在耗时太长,效率较低的问题,并且长期得不到更优的解决方案。

医疗大脑正是从效率的角度切入,节约时间和增强沟通成为这套医疗系统的最初动力,它最擅长的就是帮助病人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帮助医生去收集病人信息,并给出辅助诊断建议,从而完成最有效率的医患交流,大大减少就医时间。“提升效率的基础就是增强交流价值,正是医疗大脑对用户语言的强大理解能力,使得类人的问诊体验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刘朝春对此表示到。

沟通

医疗大脑和自然人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即时响应性和经历性,尤其是系统对于用户咨询的特征进行鉴别诊断的能力。从初判到积极反馈,收集信息并作出一些合理的引导,这就是在算法上的深度交互。

1.更懂用户的理解能力

由于用户文化教育参差不齐,这其中也包括方言的因素,用户对自身的症状观察各有不同。以红疹为例,它的描述不下100多种,关于病症的颜色、性状、分布等不同特征,对这些描述的归纳并分析,就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百度医疗大脑的核心优势所在,延展人的基础感官及策略思考能力。它在理解用户的基础上增加算法逻辑的推理能力,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给机器赋予医生的角色,打造最大程度的相似度,增加内容过程的体验性。

2.更懂专业的学习能力

医疗大脑相较于人类,参考大量的医学书籍和文献,生成知识图谱,建立神经网络,这就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经过长期积累和学习,在进入逻辑体系的范畴,通过理性思考的解决方案,基于经验的判断更加准确是必然的结果。以宝宝发烧为例,在正常的问答平台,可能会得出一些很简单的单线思考结果,比如说感冒,流感,或者是肺炎。而医疗大脑多轮交互过程中,不断增加判断指标,会对于后续的治疗会提供很好的依据和思考基础,让病人去意识到潜在危险,这个交互刷新的过程中最无法忽视的就是专业优势,即医生的专业优势。

3.更懂国人的技术演进

“百度相较于IBM、阿里及腾讯,我们都了解医学,但是百度作为一个强大的搜索入口,聆听了大量直接来自于患者、未经过医学改写的语言,使得我们更懂用户,尤其是中国用户。”

沟通的问答过程,看似简单,但又极为复杂。百度基于对网民搜索习惯的了解及大数据库支持,赋予了医疗大脑在策略网络分析及数据再挖掘层面的深度学习能力,完成了对于医疗大脑教育作用,而这个过程只是几毫秒之内完成的。

医疗大脑在加入更多判断指标后,形成一个精准判断的演进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起到了放大医生优势的作用:1+1大于2。从实际上来讲,这个沟通的过程也是一个入口,而关于用户的出口就是角色,而角色又是如何扮演的呢?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