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下半场:百度医疗大脑要先行一步?(2)

2016-11-16 10:48 飞象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角色

研发初始,医生们非常抗拒合作,表示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取代一个医生。但是经过多轮的深入合作,他们越来越认可这个理念:“以前我一定要问几十次甚至上百次你发烧多少度,什么形状…现在医疗大脑都帮我问了,我就不用浪费时间了。”这样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慌”到认可的转变,正如今年伊始,阿法狗大战李世石引起世界瞩目,而人工智能引起的恐慌也延伸了伦理学、社会学的很多话题内容。

1.简化传统的医疗场景

而这些恐慌话题的背后,也证明了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同时对我们的生活场景开始产生影响。

“人工智能其实是已经到了下半场,已经过去的上半场主要靠硬件及智能系统撑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下半场,最核心的关键就是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 杜楠对此反复强调。

百度医疗大脑的背后,正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深度学习的技术,延伸百度医生等各线特色产品,完善整个生态过程。这也正如百度搜索框一样简单,你输进去一个指令,得到一个答案,呈现的是极简单、可依赖场景简化的过程。这背后却是极其复杂的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算法。

2.完善医疗资源的分配

场景简化的背后,就涉及了两个关键的角色:一是医疗大脑因为拥有更多的专业背景,担任辅助医生的助手角色;二是在医学界承接医学知识的传承,作为医生教师的培训手段,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去帮助基层的医生成长。

趋于时代需要,医疗大脑更适合中国国情,一是中国不同于发达国家,没有家庭医生的现状比较普遍,而医疗大脑可以辅助医生承担起家庭医生的任务,一定程度上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推动解决国家的分级诊疗政策;另外,中国趋向老龄化后,它也将承担家庭医生的专业医疗监护,让足不出户的老年人,根据自己健康状况跟系统完成对话,为医生对老年病人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

成长

医疗大脑的成长,关键就是大数据逻辑和医生逻辑的完美结合,也是它从医学专科到全科内容的学习过程,从而建立了更强大的信息网络。

1.重写传统医疗的历史

小米公司的硬件系统,是围绕用户打造生态系统,链接信息网络。而百度医疗大脑是通过深度学习、大数据挖掘及算法逻辑的推理,多轮的交互不断形成精准问题,做到千人千面,同时建立全面的医疗信息网路。

最终呈现的是1+1大于2的效果,这也是人与机器的握手言和。同时,医疗大脑也开始从生理医学延伸到心理医学,跨进更广阔的医疗范畴。在未来的10到20年,医疗大脑或将成为社会及人类的巨大财富,随着驯化的过程一直叠加积累,从现在的学习到未来的反哺,时间也在极具缩短。

2.赋予更多的责任使命

近年,人工智能随着运算的能力增加,也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拐点,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驱动更大的数据量,所谓的深度学习,其实就是运算能力的提升。

这种变化呈指数式发展,正如我们从1到100我们用了10年,而100到1000可能我们只用了一天。好奇心驱使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期待永远大于恐惧,医疗大脑作为百度大脑的第一个落地产品,它也被赋予更多的责任使命,我们无法想象百度医疗大脑5岁时的状态,当然我们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发展到500岁的时候,世界将是怎样的。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