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有没有“钱途”?

2016-11-24 15:15 深圳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仿佛一夜间共享单车就火遍深圳。事实也确实如此:10月16日,已在北上广刷爆朋友圈的摩拜单车登陆深圳;11月14日,国内成立最早的共享单车公司OFO亮相深圳;11月15日,共享单车品牌小蓝单车悄然在深投放……共享单车不仅风靡国内大城市,更有望走出国门,摩拜单车已宣布明年将进军新加坡。

在资本市场,共享单车同样火爆:OFO已获得滴滴出行数千万美元的战略投资,且今年共完成了5轮融资;在摩拜单车10月15日完成的新一轮融资中,投资方包括腾讯、红杉、贝塔斯曼、创新工场等多家机构;野兽骑行、骑呗单车、Hellobike等品牌也相继宣布融资信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杀入共享单车市场的资本方已超过了20家。

资本市场对共享单车的追捧也引来一些追问:共享单车真的有“钱途”吗?会像专车一样“钱景”广阔吗?

专车也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仅以滴滴为例,光是2016年,滴滴就获得北汽产业基金、中投公司、鼎晖投资等投资方10亿美元的投资;苹果公司的10亿美元战略投资,也是迄今为止滴滴收到的单笔最大投资;中国人寿超6亿美元战略投资……

不过,共享单车要和专车比肩看齐估计困难不小。首先,两者毕竟分属不同的出行市场,市场体量相差很远;其次,专车的盈利模式从一开始就很清晰,通过撮合用车需求收取佣金,车辆也是由司机自带加入。而共享单车目前尚未有可靠的盈利模式。不仅车辆的大量投放要靠自有资金,而且为了培育市场共享单车的租金也非常低,仅靠租金回报期将非常漫长。

但这并不表明共享单车没有“钱途”。由于对传统出租业的冲击,专车一直饱受政策合规性困扰;共享单车非但无此之虞,甚至就是为政府“排忧解难”而来,这也正是共享单车火起来的真正原因,就有可能给自己带来“钱景”。

众所周知,“最后一公里”是完善公共交通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影响公交满意度最大的障碍,且已存在良久。传统的解决方法是,不断增加公交站点,缩小距离半径。这么做成本很高,也始终存在距离问题。

其实“最后一公里”问题就适合自行车来解决,更适合公共自行车来解决,包括深圳在内的多个城市,就推出了由政府提供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但由于需要“定点”取车还车,此举仍然无法根治问题。而共享单车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打开了“脑洞”,提供了另外的解决思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随借随还,摆脱了固定停车站点的束缚,让“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因此,只要共享单车能消灭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就有巨大的存在价值,就是有“钱景”的。比如,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多由政府出资购买,如果共享单车能够体现出更好的便利性和实用性,未来完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再加上共享单车将成为移动支付的重要场景之一,能带来用户和流量,就可能找到一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新型盈利模式。当然,群雄逐鹿后只有最终的“剩者”才能将“钱景”兑现。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胡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