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项成果获2016年度北京科技奖 今年都有哪些看点?(2)

2017-04-27 10:06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部分获奖成果展示

爱因斯坦预言:穿越百年的科学对话

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原子气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及应用”成果获一等奖。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激光冷却原子的实验研究,使中国成为少数最先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简称BEC)的国家之一,通过提出周期瞬子方法来计算在高、低能区都适用的有限温度量子隧穿,解决了量子力学基本理论中的一个难题。预言冷原子量子隧穿效应,首先在国际上实现冷原子射频导引和原子芯片BEC,建立了原子BEC 基本理论,发展了冷原子钟、原子芯片等高新技术,建造了可移动式冷原子小喷泉钟、超高精度空间冷原子钟,为超高精度空间时频网络及下一代空间导航系统奠定基础,引领并推动了超冷原子物理领域的发展。

纳米绿色印刷 引领未来

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完成的“纳米材料绿色打印印刷基础研究”成果获一等奖。在国家计划和北京市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成果针对印刷产业链中的污染环节,以纳米材料的创新研究为基础,在纳米绿色印刷的关键技术和理论研究取得突破,形成对印刷技术的基本单元“点、线、面、体”精准控制的系统研究成果,发展了纳米材料绿色打印制版技术,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传统印刷工艺的污染排放和材料浪费问题,推动了印刷产业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并将纳米绿色印刷技术从传统的纸质产品拓展到印刷电子、光子器件,成为应用广泛的通用绿色制造技术。

专利导向 助推集成电路产业

由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22纳米集成电路核心工艺技术及应用”成果获一等奖。集成电路工艺是支撑国家信息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成果针对我国在前沿核心工艺领域长期落后,自主创新特色不足,同时知识产权积累严重不足的情况,在22纳米集成电路核心工艺技术上取得了多项突破,首次在国内相关领域内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2纳米关键技术体系。研究团队提出“专利导向下的研发战略”,针对先进集成电路技术,至今已获授权发明专利531件,含美国授权233件,在高k金属栅工程等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拥有量跻身世界前列。在实现项目规划目标的同时,为首都集成电路先进技术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推动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狙击癌症 提升抗体产业竞争力

由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完成的“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灌流培养技术开发及抗体产业化应用”成果获一等奖。成果针对我国抗体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化能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开发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哺乳动物细胞连续灌流培养工艺技术,并应用于抗体药物产业化,使我国抗体药物关键工艺技术能力和水平取得突破,在连续灌流工艺规模和关键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提升了我国抗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成果大幅度提高了尼妥珠单抗的年产能,显著降低了我国患者使用抗体药物的用药成本,减轻患者和医疗体系的负担,并拉动进口抗体药物品种调整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政策,促使更多中低收入的患者也能够分享现代医药研究的最新成果。自2011年以来,总收入达17.35亿元,净利润7.68亿元,上缴税款3.86亿元。

勇于创新 铸就叶片奇迹

由北京胜为弘技数控装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叶片复杂型面精加工六坐标联动数控砂带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一等奖。该成果研制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叶片六坐标联动数控砂带磨床和编程系统,成为高质量叶片制造的必要手段,解决了以核电汽轮机和航空发动机叶片为代表的复杂叶片型面数控磨削精加工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实现了超越,丰富并促进了国产高档数控机床领域多轴联动加工技术的发展,也成为了一些国家重大专项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为大型发动机叶片试制提供了先进的工艺手段,为能源战略和国防安全的自主可控提供了亟需的支撑条件。

校企合作,促进纯电客车产业化

由精进电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纯电客车直驱600-2500Nm电机系统产品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成果获一等奖。成果在北京市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建立了纯电动直驱客车技术平台,制定出了一套与批量产业化相适应的零部件和产品测试标准、检验方法和控制体系,建设了两条国际领先的新能源客车驱动电机生产线,并批量化生产,实现了我国新能源商用车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自主制造,为电动客车的发展及商业化示范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减少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果已应用到多家知名整装汽车企业,至2016年共取得项目收入6亿,项目利润1.4亿,上缴税收1446万。

烟气余热回收 让燃气供热更高效

由清华大学与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联合完成的“全热回收的天然气高效清洁供热技术及应用”获一等奖。成果针对城镇采暖这一关乎百姓民生的关键问题,在国家863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理论分析、关键设备研制、系统集成、工程示范等一系列研发,在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深度回收烟气余热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核心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成果的应用大幅度降低了天然气供热系统能耗和二氧化碳、NOx排放量,对大气污染治理、缓解冬季雾霾和实现天然气供热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

异物侵限监测,守卫高铁安全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与北京经纬信息技术公司联合完成的“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二等奖。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和开通运营,大风、暴雨、暴雪、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异物侵限事件对高速列车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成果建立了国内首套实现高速铁路风、雨、雪、地震及异物侵限等灾害监测全方位一体化监测技术和铁路局中心互联互通技术的系统,并实现了多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对全部已开通的高速铁路灾害监测系统进行了联调联试工作,显著提高了铁路运输应对自然灾害和异物侵限事件的能力,确保了铁路运输和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高速铁路安全、高速运行保驾护航。

放心奶,每一滴都诠释着安全

由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乳品产业链质量安全监控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及应用”成果获二等奖。成果从全产业链出发,建立了现代奶牛养殖技术体系,开展了乳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全产业链信息的追溯与查询,实现了科学完善的乳品安全管理,确保了乳品质量与安全,成果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近3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36.2亿元,引领了行业质量安全,重塑消费者信心,推动了乳品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追杀艾滋病病毒的“细胞卫士”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联合完成的“中国HIV感染者免疫特征研究”成果获一等奖。在北京市自然基金和北京市科技计划的支持下,项目团队从2004年起,致力于中国人群HIV感染免疫特征研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人群HIV感染者免疫特征及其对疾病进展的影响,为我国HIV感染防控和疾病预警提供了新指标,而且通过科学定量评价特异性T细胞免疫对HIV病毒变异和疾病进展的影响,提出“有效T细胞”概念和“多重免疫保护屏障”理论,夯实了T细胞免疫在HIV感染疾病控制中的作用,丰富了HIV感染免疫研究理论,为细胞治疗和疫苗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寻找冠心病外科手术的“中国证据”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完成的“冠心病外科手术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成果获一等奖。成果致力于整体提高冠心病外科手术质量,历时10年,建立了冠心病外科手术疗效评价体系,提出并制订了冠心病外科医疗质量国家标准,提高了我国冠心病外科的整体水平。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协作网络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97家医院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使协作医院冠脉搭桥院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逐年降低,死亡率由干预前的2.66%下降到1.44%,受益患者每年超过20000例。

协同创新解区域环境难题

由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京津冀地面沉降多元场耦合模型与调控机制研究”成果获一等奖。该成果通过遥感与水文地质学科的交叉研究,首次建立了区域地面沉降多元场耦合模型,揭示了多元场互馈作用下,京津冀地面沉降演变模式与调控机制,为区域地面沉降的高精度监测与调控,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科学依据,为南水北调、京津/沈高铁、首都新机场、未来科技城、应急水源地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为京津冀一体化交通运行安全、浅地表空间的基础设施安全、未来城市规划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臭氧治污降环保成本

由北方工业大学与邯郸市金鼎环境保护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完成的“新型环保关键控制技术与大功率高效板式臭氧发生器研发及应用”成果获二等奖。成果针对备受关注的大气和水污染问题,研制了新型环保关键控制技术及核心装备,所开发的大功率高效板式臭氧发生器与传统的罐式臭氧发生器相比,体积缩小了70%以上,设备成本降低20%以上,耗电量降低25%以上。成果在30余家企业得到了推广应用,为京津冀及周边企业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果,改善北京周边的环境污染状况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