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网联时代的博弈】
虽然,在断直连、促备付金统一监管方面,网联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但在系统建设、机构接入推进、尤其是定价机制建设方面,市场还在观察它是否具有足够话语权和行动力。
新市场格局之下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各方的价格博弈,其背景在于,目前我国线上线下支付市场的费率实行“双轨制”,线下市场的收费标准由发改委制定,而经过去年的“96费改”之后,线下刷卡费率标准、分成机制已很明确。
但线上支付市场一直没有清晰的规则,“直连”阶段基本都是由各家支付机构与银行单独协商,平均费率在千分之二至千分之五左右,大机构因为有沉淀资金做议价筹码,往往可以获得更低的费率和更优的条件。
但网联的出现打破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单独议价的空间,并且随着上交备付金比例(目前是20%左右)的提高,大的支付机构原本在银行端的优势地位将产生动摇。相对来说,小的支付机构受此影响较小。
尽管目前网联已经公布了接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大致步骤和安排,但关于接入后线上支付的各项收费情况却并未明确。前述接近网联人士表示,由于网联的定位是一个行政机构,而非商业机构,所以基本以保本微利为目标。
从这一口径不难看出,网联对于费率的标准已经定调,但要知道,整个线上支付环节除了接入网联的清算、结算部分,还有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端的交易费用,这个标准又该如何定?谁来定?何时定?现在都尚未可知,充满变数。
另外,网联并不是唯一的线上支付清算、结算平台。某支付业内人士认为,包括银联、VISA等同样有资格参与该市场,原则上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自由选择接入平台,只要不“直连”银行即可。那么,市场化的机制自然会有市场化的定价。
相比目前暧昧不明的价格博弈,金融机构们更为看重的数据归属问题则清晰了不少。
而打断“直连”,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信息和资金流向公开透明,央行线上支付市场的整顿工作再进一步。先摸清事实,再逐步规范,比如备付金管理的落地就必须建立在账户和数据清晰的基础上。
网联的上线宣告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直连”银行时代告一段落,但随着银行、网联、银联、第三方支付组成的线上支付市场新格局的开启,新的博弈仍在持续。
本文综合自人民日报 新华网 第一财经 新京报 新浪金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