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6年成新“垄断”公司 安全仍是滴滴软肋
从8月郑州空姐遇害到乐清女孩搭顺风车遇害,滴滴再次被公众口诛笔伐。虽然滴滴在2017年将安全作为“内功”修炼,程维更是在年会中将安全称为“滴滴的良心指标”,然而110天2桩命案,安全成为了滴滴的软肋。
尽管如此,滴滴六年,身经百战,是资本眷顾的宠儿。
从2012年创办至今6年,2018年初,滴滴已完成了16轮融资,累计资本超240亿美元,拥有100多家投资者。仅在2017年一年内,就融资95亿美元。滴滴一家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融资额最大的未上市公司,并拥有强大的现金流。
仅仅6年,估值超过600亿美元的滴滴就成长为“独角兽巨头”。滴滴的速度之快,被程维形容为,每天都像坐在飞速行驶的车上,轮子都要飞出去了,还要不停踩油门。
回顾滴滴的竞争史不难发现,每一次对抗对手,除了补贴之外,滴滴也会推出一款相对更便宜的产品,费用低廉的顺风车,就是滴滴用来打败竞争对手的产品之一。
随着与快的和优步中国的“合并”,烧钱大战也随之结束,滴滴也从一家“消灭出租车垄断”的公司变成了一家“网约车垄断”的公司。
一家独大之后,安全正成为滴滴头上悬着的一把刀,每一个安全问题都在拷问滴滴的管理。
2017年7月,滴滴安全事件频发,滴滴宣称推出了“分享行程”“紧急求助”“号码保护”等五项安全功能,以改善乘客出行安全。
程维还在去年的互联网大会上推介滴滴的“安全”:“安全是滴滴最在乎的事情”,因为透明和大数据,在线出行方式更加安全。
在2018年滴滴年会上,程维多次提到,在滴滴“安全”是第一要务。在过去的一年,他还多次对外强调,“安全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是滴滴的良心指标。”
然而和快速的扩张和粗莽的成长相比,滴滴对安全的内功修炼显然跟不上出现问题的速度。
2018年4月,滴滴投资人张桓发文称被滴滴司机殴打;5月,发生了郑州空姐遇害案。
程维携众高管在年会的深刻表态也无法挽救滴滴因管理漏洞而渐失的安全公众形象。
今年5月11日,在空姐遇害案后,交通部发布的一篇文章指出:一些网约车平台公司在发展壮大之后,不是将必要的社会责任扛在肩上,而是挖空心思地侵害司机和乘客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