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强北、华强南的山寨手机市场里,每天都有全国乃至海外的采购人群涌入,浏览、围观、讨价还价……乍看与一二线的品牌手机卖场别无两样。高仿和低价两大杀手锏,加之诸如魅米、iMi、i6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品牌”,让这里不断上演着手机江湖里的“黑色幽默”。
“寨场”风云:渠道、渠道,还是渠道
在名叫“山寨手机总部”的千人QQ群里,记者结识了自称拥有“全球手机最多款式”的手机经销商阿河,阿河入行颇久,山寨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国际品牌到国产机型,他都或深或浅地参与过,几番交谈,记者获得了山寨手机这些年大致的发展历程。
山寨手机的产生,起源于渠道链的变化。
山寨手机刚开始也叫“三码机”、“五码机”,指没有移动电话设备正规标识、没有测试质检认证、没有入网许可证的“黑手机”。
一般来讲,国内手机贸易的分销体系为:国包商(区包商)、省包商、地包商和零售商。阿河告诉记者,通常来讲,国包风险最高,省包竞争最激烈,地包和零售商获得较高的单体利润,这套体系运转久了,地包商已积累了雄厚的资金,他们不甘心久居下游,MTK的出现,则给了他们机遇。

2004年,MTK作为手机芯片设计公司,率先提供了手机设计的整套方案,从硬件设计到软件系统,全部开放给手机集成商和手机制造工厂。于是,2004--2007年间,一大批手机集成商和手机制造工厂诞生,各级渠道商纷纷投钱委托开发或独家包销已有机型,利润相当可观。
比如,一款品质优良的手机公模需要20万,投10款是200,其中1款机型赢得市场,承包商就能得到逾千万的利润。
这一时期,华强北催生了一批手机批发市场,山寨风潮,席卷全国。
阿河也在这个时候建立了自己的“档口”,在华强北著名的“赛格电子市场”,那时销售的手机,还以直板功能机为主,都是一两百元的售价,08、09年的时候生意非常火爆,“有货就能卖,不管款式漂不漂亮”;

随后阿河又开了第二家档口,翻盖机、滑盖机开始大批出现;又过了两年,PDA大屏机开始热销,不过,生意已然没那么好做,供大于求的情况出现,客户也开始“挑三拣四”,双卡双待、超长待机、大功率音响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待到2012年,国产山寨智能机出现,3.5寸电阻屏价格卖到399元。但随着“中华酷联”的兴起,尤其是这几年小米手机的席卷,山寨手机的行情已越发惨淡、各大厂商纷纷倒闭。
一位曾在华强北进货的手机经销商孙凯告诉记者,山寨手机的衰落,其实有其内忧外患。
无节制的机械复制,只会导致泛滥而无利可图,深圳国包商最多的时候(08、09年)有上万家,据说盈利的只有三分之一。
随着国产品牌手机的兴起,很多(山寨)手机行业的人才都流入企业;然后还有部分就转向海外了,那时候(2012年前后),像是印度、南非、刚果、莫桑比克等地方的外单,利润是国内的3、4倍。
另外一位转型做可穿戴智能硬件的前山寨手机经销商告诉我们,渠道商经过多年的海外拓展,如今已经形成一条针对印度、非洲、中东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渠道链,而迪拜则是这套渠道体系最好的外销中转站。
迪拜地理位置优越,在几个地区交界处,承接了非洲大部分地区、中东以及中亚部分地区和欧洲少量国家的贸易进口。此外,迪拜进口税低,金融市场开放,通过迪拜中转到新兴市场,比直接把手机出口到当地更节约成本。
不过,跟国内几年前的形势相似,海外用户现在也开始对性能、外观有所要求,没有技术含量的山寨机已经很难存活,而小米、魅族对市场的挤占则是客观原因。
现如今,那些依然在从事山寨手机行业的人,又是怎样一种光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