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的器官移植,为何还未“转正”?
图2 最简单的器官移植抗原配型——交叉配血试验
答案就在更加微观的细胞和分子层面。
即便对器官移植了解仅限于电视剧里白血病“换血”的人也知道,器官移植最大的门槛就是“抗原配型”。
抗原配型的本质,就是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异物的排斥作用。在平时,这种机能是捍卫机体健康的钢铁长城;但在器官移植时,免疫系统的排斥攻击可以让外来器官在几分钟内就丧失功能。而决定免疫系统判断“亲疏远近”的主要标准,则是外来细胞表面抗原的种类,和机体本身表面抗原相似度越高越安全。
实际上,大家熟悉的输血时的“血型配对”就是一种极其简单的抗原配型,一般只用考虑ABO和Rh等少数几种红细胞表面抗原即可。而移植大型器官时,因为涉及细胞种类繁多,配型会变得极其复杂,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符合条件的捐献者,无异于大海捞针。
当然,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专门的免疫抑制剂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缓解,但猪和人的差异毕竟不是人与人之间可比的,单靠免疫抑制剂难以直接完成这样的跨物种移植。
到现在为止,异种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都是个很棘手的课题。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没有免疫识别障碍、可以随意向任何免疫背景患者提供器官的“万能猪”一直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界的一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