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就造不出圆珠笔球珠!终于明白了(2)

2016-01-25 17:52 东北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国怎么就造不出圆珠笔球珠!终于明白了

圆珠笔是怎么来的呢?

很早很早以前,东方人用毛笔砚台,西方人用各种蘸水笔,两者都不适合出门旅行。后来出现了吸水钢笔,但这种书写工具易渗漏、易受气侯影响、需要经常灌注墨水,这些局限使得经常出门在外的记者尤感不便。

19世纪末欧洲就出现了圆珠笔的雏形。1888年10月30日,一位名叫John Loud的美国记者获得了圆珠笔的第一个专利,他为这种利用滚珠作笔尖的笔取名ballpoint pen,但没有商品化。后来英国和德国陆续有类似的设计出现,均因性能较差,没引起广泛重视。

直到1943年6月,另一位记者,匈牙利的Lászl Br为他发明的Biro圆珠笔申请了欧洲专利。他采用类似报纸油墨的快干墨水代替传统墨汁,为避免粘稠的墨水堵塞,Br在墨水管的顶端安装了能够旋转的小金属球,作为笔帽防止墨水变干,同时控制墨水流出的速率。

后来,英国政府购买了Biro圆珠笔的专利使用权,配备给皇家空军。飞行员从此告别钢笔,再也不用担心在低压的高空飞行后满身墨水了。二战期间,Biro圆珠笔由于坚固性和适应战场环境的能力在军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1945年,美国人Milton Reynolds改进的新型圆珠笔供应美军,同时投入商业生产,这种号称第一支能在水下书写的笔售价12.5美元/支,以当时的工资水平,相当于现在的160美元,但昂贵的价格阻挡不了美国人对这种神奇的新型书写工具的疯狂追捧,上千人排队竞相购买,初次推出就卖掉了一万支。

真正把圆珠笔这种书写工具变得趋于完美的,是法国人Marcel Bich。他1945年创立公司,并于1950年获得BIRO的专利,他的BIC圆珠笔创立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典范,也真正把圆珠笔带进了千家万户。1953年,在他的广告主管建议下,出于全球化的考量,为了避免自己的姓被念成不好的意思,Bich把品牌命名为BIC。

在BIC之前,圆珠笔都是奢侈品,由飞机制造厂生产,供应给空军、土豪和发烧友。Bich科学开发了制造圆珠笔的工业流程,大大降低了单位成本,1959年以每支笔的29美分的价格销往美国,在一年内,竞争又迫使价格下降到了10美分以下。

从1950年至今,BIC已经生产了1000亿支圆珠笔,成了行业NO.1,圆珠笔的代名词。(中国如今一年能生产380亿支,3年就能在数量上追平BIC,然并卵)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