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就造不出圆珠笔球珠!终于明白了(3)

2016-01-25 17:52 东北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国怎么就造不出圆珠笔球珠!终于明白了

油墨调和

圆珠笔的墨水分油性和水性。早年的圆珠笔写出来的字迹刚开始清晰,时间一久就会慢慢模糊。是因为当时油墨是用染料和蓖麻油制成的,日子久了,油慢慢的在纸上浸开,字迹就模糊了,不能长期保存。因此,有规定档案书写用笔不能用圆珠笔,只能用钢笔和水性签字笔,所以在中国圆珠笔的使用远不如欧美。

圆珠制造

要能写两公里,如果圆珠的硬度和耐磨性不够,写着写着被磨损变小,就得漏墨了。最早BIC的圆珠是不锈钢的,1961年起改用碳化钨。BIC是从碳化钨粉末开始搓小球的。墨水、圆珠和笔头的匹配,是生产圆珠笔的核心技术。要能写满两公里,一点小误差小磨损都不允许的,据说圆珠和托座之间只允许0.1微米的误差。

制作笔头的线材,有青铜、镍银或特种钢的,通过冲压或车铣成型。据说1999年,贝发花40万欧从瑞士引进了制造高端笔类产品的设备,在用完了厂家赠送的300吨专用线材后,放眼全国居然没人能制造同类线材:国内的原料都比较低端,容易漏墨、掉珠、耐磨性差,只能占领廉价的低端市场。

中国一定得造好笔尖?

2012年中国贝发集团砸6000万研究圆珠笔头时,有人曾算过一笔账:瑞士笔头加德国墨水,合计0.126元,再加上笔管、外壳等塑料配件,一支圆珠笔的成本是0.233元,而出厂价却只有0.245元,利润空间只有1分2厘。(中性笔能赚两倍,一支的利润有2~3分钱。)

如果突破笔头、墨水等核心技术,实现完全国产化,无需再进口原材料,整支圆珠笔的成本还可以至少降低5个百分点。

现在中国占领了全球80%的圆珠笔市场,一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差不多每个地球人能分到5支,但要让造笔企业去倒逼原材料和设备制造行业,自掏腰包、以己之短,血拼人之长,这是缺乏自信却又过于自我的表现。

谁说造笔就必须能做最好的笔尖,靠进口不代表无能,咱心虚个啥,在笔杆上精益求精有何不可?可怕的是,笔尖造不了,连笔杆也不好好造,才真的再没人带咱玩了呢。

术业有专攻、凡事皆有取舍,在协作的社会,关键不在于没有短板,而在于有没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大家觉得呢?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