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慈善创新(3)

2016-02-14 13:41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互联网背景下的慈善创新

社区基金会的本土实践

近20年,社区基金会发展很快。全球社区基金会在上世纪70年代确定了4个明显特征:鼓励经常性的非定向捐赠;及时回应随时变化的社区需求;为兴趣不同的捐赠者提供多样的渠道和服务;扮演资源提供者、经纪人、催化剂的角色。

社区基金会的特性有四点:

第一,地域性强。这既是与生俱来的特点,又是它筹款,尤其是向企业、个人筹款时的瓶颈。拿我们洋泾社区基金会来说,覆盖的范围为7.38平方公里,这个土地上面还有1/3没有造房子的,剩下的面积中有不同的物业类型,有城中村,有部队驻区。当我们聚焦在一起时,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是需要探索的。

第二,规模有限。互联网去中心化、去集权化,让更多“草根”有逆袭的机会。社区基金会规模较小,有没有机会慢慢长大最终逆袭? 这个新鲜事物一直在探索当中。

第三,要生财有道,找到更多项目。社区基金会不太能做一次性救助,想尝试做一些救助个案时,可能会发现当事人不愿意被曝光。

第四,要有三头六臂,开展多元化的服务。社区基金会要做老人的服务,也要做孩子的服务。社区基金会一定会面临非常多元、有挑战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也要有很好的协调能力。

第五,资源链接。社区基金会就像只“蜘蛛”,织的网里面不仅有捐款人、公益机构,还有帮助对象等。直到今天,类似老人、儿童走失的问题还没有系统性的方案解决,就是因为很多社区的支持系统还没有建构起来。如果社区基金会有机会把这样的系统建立起来,就能成为解决跨界社会问题的新探索。

第六,要扎根大地。外来的趋势、潮流非常多,而社区基金会必须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能够解决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社区基金会还处于初创阶段,它的发展需要有更大、更系统性的力量去推动。(作者:诸昳 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如何讲好故事

公益是中国不可缺少的力量,是引导和提供公众自由财富和自由时间的释放渠道。对于公益组织来讲,筹款很重要,但是有很多问题,比如说,大量公益组织筹款意愿大于筹款能力。所以他们希望得到专业的筹款协作,基于这两个背景,联劝就是干这么一件事:联合社群支持公益。

我们探索了5年左右的时间,做一个联合劝募的产品,我们觉得有这么几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真的需求。我们现在很多组织确实讲故事讲不好,需求可能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需求。所以,劝募一定要基于一个真实的需求,是需求为导向的。

第二,大故事小感动。现在,那些故事一听就懂、一懂就感动、一感动就捐款的类型,只适用于一个项目。比如说,这个孩子需要200元做手术。但是大量的社会服务类项目是需要讲一个大的故事,需要讲清楚为什么需要用这样的方式、用这样持续的努力去做这样一系列的服务,推动这个人群的改变,其实这个故事架构一定是大的。

小的感动,为什么? 我们考虑的是,不希望这个公益每次做筹款的时候,都是靠那一刹那的感动,因为刹那感动很容易消散,我们希望能够借由这样的公众的公益传播,建立真正的核心拥护群,建立这个核心拥护群一定是基于理性认知,一定对这个公益需求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感动这个层面上。

第三,人群的集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停地跟捐赠人产生互动,这种互动不是线上虚拟的互动,而是线下实体的互动。还有劝募的形式很重要,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向传统学习”。看看欧美是怎么样劝募的,那些形式有些并不过时。从国内的现状来看,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从零开始的,因为对于真正的公众筹款,可以说,这一两年才刚刚开始。

最后,效果一定要好。所谓效果要好,并不意味着马上会从公众中反映出什么好结果,获得什么庞大的好的反馈,而是要一个真实的结果。我们的经验和感受就是,这个项目实施之后,它能带来什么,只要你真实地表达出来,对于捐赠人来讲其实就已经很开心了。所以,不一定要把那个故事说得多么好。如果你真的做到很好,你改变了这个人,他的生活质量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的提高,能够说得很清楚,当然是最好。在我们一年一年累积的过程当中,也许每一年的变化都很微小,但没有关系,只要真实地把它反映出来就可以了。其实,最终打动人心的,还是我们的公益伙伴经常说的一句话:你拿了捐赠人的钱,做出了什么样的改变,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作者:王志云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荧光支教的探路体验

甘肃省教育发展规划处统计,截至2014年底,分布在甘肃75个贫困地区急需提升教学技能的教师已超过18.7万。2015年6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能力素质,加强中小学以及幼儿园音、体、美等薄弱学科的培训。

早在2012年,我们基金会就创立了荧光支教乡村教师培训项目,2014年,荧光支教项目从原有的定西市扩展到甘肃省的58个贫困县。荧光支教项目被评为中国西部最大最系统的乡村教师培训项目,迄今为止,直接培训乡村教师达到了13071名。

荧光支教项目从一开始确立,就整合了四大板块的项目:

“网一起”是我们最早进行互联网+的板块,同时间不同时空的培训特点,让我们可以进行现场互动问答,以及及时的答疑解惑。在甘肃,音、体、美等学科不受重视,荧光支教项目正好弥补这一块的需求。

“拢上行”采用名师讲座+同课异构的方式,通过对同一个主题的研讨交流,大家互相学习,各取所长。

“上海行”是乡村教师最喜欢参加的板块,包括名师讲座、影子跟岗、同课异构、文化考察等,希望通过与上海的教育交流,丰富感性知识,获取直接经验。除此之外,还开展一些互助结对。

“青年志愿者支教项目”,不同于一般的短期支教的项目,是一个支教一学年的项目,要求青年志愿者深入到当地教学过程当中去。

我们在互联网+方面也作了探索与发展。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在勇网一起同步视频培训模式,覆盖甘肃58个贫困县。2013年起,我们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2015年,我们与易班大学平台合作,进一步将互联网+设想予以落实。(作者:黄露茜 上海华信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兼项目总监)

责任编辑:龙娱平(QL0004)  作者: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