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代购陷阱】
韩国化妆品、意大利名牌包、德国奶粉……花更少的钱,不用出国就能买到心仪的海外商品,让越来越多消费者看好海外代购。然而,进货渠道不明、冒牌货等涉及海外代购的投诉也有所升温。由于部分海外代购本身属于违法,游离在监管之外,不少消费者上当受骗只能吃哑巴亏。
海外代购三大陷阱藏风险
记者调查了解到,不少海外代购商品从表面看,产品说明书、专柜小票、保修卡等一应俱全,物流信息关关可查。实际上,有业内人士称,购物小票可打印、物流可空造、产品也可高仿。
据悉,目前海外代购常见有三大陷阱:一是海外代购小票容易造假,各类小票很容易通过专业打印机模仿,且成本较低;
二是销售伪劣仿冒产品,一些商家在网店宣传中使用 “某某代购”、“厂货”、“外贸原单”等字样含糊其辞,甚至销售国产“山寨货”;
三是宣称可以“专柜验货”,看似保障了买家的利益,但实际上很多国外品牌并没有入驻国内市场,往往导致消费者得不到厂家的权威检测。
支招
■代购达人:突击检查或在商品上作标记
“我大学是学英语的,班上有十几个同学出国了,要买东西很方便。”采访一开始,龙洁就摆出她找海外代购的“先天优势”。龙洁说,虽然有先天优势,但近6年找人代购洋货的经历,也让她学到不少预防买到假货的招数。
“一般不要轻易在网站平台找代购。”龙洁说,找代购最好是找亲朋好友,而且必须在外国当地居住的,商品要从外国直邮。住在国内的一般也不要找,渠道很容易有假。
是不是找到熟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龙洁说,即使是熟人,也要定期突击检查,让对方在买东西的时候发个现场图和位置过来。
“现在很多物流环节也有偷龙转凤现象,必须多留个心眼。”龙洁说,源头有了一定保障,这时候必须使出绝招来“打假”,那就是和代购商量好在所购买的商品上作个标记,在收快递时现场查验真伪。
龙洁说,如果确实找不到熟人代购,可以找朋友推荐,或者在网上多找几家对比,自己多做功课,多提问。此外,专业的代购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折扣,会推荐你在合适的时候买或者囤货,这样价格会更便宜。
■消委会:保留交易记录和汇款单据
“目前网购维权存在属地管理限制,管理空白较多,异地维权难度较大。根据《消费者协会受理消费者投诉工作导则(修订)》规定,本地消委会部门目前还无权受理异地投诉案件。”市消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消费者在进行海外代购时,一定要仔细辨别,尽量选择信誉较好并参加7天退货等有保障的专业电商平台。市民在进行网购特别是海外代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选择正规、有经营资质、信用等级高的电商平台购物。二是网购时要注意详细查看商品信息、交易记录、买家评价和售后服务等信息,学会保留证据,包括聊天记录截图、交易记录、汇款单据等,一旦权益受损可用作维权依据。三是购物时应尽量使用较安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并通过购物平台上的即时通讯工具与卖家沟通。四是要选择诚信度高、售后服务好的快递公司,收货时对商品当场验货。
该负责人表示,消费者若网购后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与商家、电商企业平台协商解决;无法协商解决的,要在第一时间联系商家属地的消委会或工商部门投诉或举报,或寻求法律救助。
■专家:遇到纠纷要积极主动维权
一直以来,由于国内海外代购还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加之代购过程存在不透明性、各类信息真实性低等因素,不少消费者掉入“代购陷阱”,因贪图便宜而上当受骗的人并不鲜见。然而,面对日益火爆的“海淘”、海外代购等,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至关重要,一定要积极主动维权。
根据《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十六条规定,网络商品经营者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网络商品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7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此外,消费者定做的、鲜活易腐的、在线下载或消费者拆封的数字化商品、报纸和期刊等不可“无理由退货”。
按照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合法权益受损的,平台提供者如不能提供销售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可被要求赔偿,由平台承担连带责任。“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销售者或服务者承担连带责任。”
目前,海外代购大致可分为熟人代购、职业代购和网络平台代购等方式。同样的海外代购商品会出现不同价位,销量也各不相同,不少商品价格悬殊巨大。建议相关部门在制定和完善条例和规定的同时,可以建立正规、大型的海外代购平台,在保证正品的同时以优惠的价格供消费者选择,同时实现更好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