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的地理突围和气氛突围(上)(3)

2016-03-21 09:12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关村的地理突围和气氛突围(上)

3W咖啡创始人许单单:

创业咖啡温度正相宜

见许单单一面很难,这位3W咖啡的创始人在中关村创业的6年里,已经从一个互联网分析师变身互联网圈的风云人物。

“2011年3W咖啡馆在北京成立,当时由于经营不利,我们曾经一度遇到断水断电的窘境。与那时候相比,现在的3W在各方面都超出预期。”回忆起当年创立3W咖啡时,许单单感触良多。3W咖啡馆诞生在立方庭大厦,2013年才搬到现在的位置,面积从之前的200平方米扩张到2000平方米。

在许单单看来,自1990年代以来,中关村就是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创业者心中的理想地,这里聚集着互联网行业的人才、资本、政策等优势资源。最初3W希望为互联网人士提供一个线下交流沟通的场所,因此中关村是最合适的选址。

而随着中关村创业大街成立,其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创业生态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人和创业团队,3W也顺势进入。在中关村业态的快速迭代升级中,3W踏准了节奏。

现在的3W已不仅仅是一家咖啡馆,它还涵盖了孵化器、基金、人才招聘、创业培训等业务,并且走出了中关村。3W孵化的“拉勾网”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垂直招聘平台。2015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视察中关村创业大街时,专门来到3W咖啡参观。

在双创的政策红利大潮中,各地创业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创业咖啡是否凉了”的话题引起业界讨论。“我并不这样认为。”许单单表示,春节后上班至今,3W咖啡馆平均每天订单数为200至250单,每天下午1点到4点,客座率常常接近100%。“有一些创业咖啡馆倒掉了,但这正是行业自我优化的良性体现。”

“对于创业,我最深的感受是:没有对错,只有节奏。”许单单总结说,第一步像瞎子走路,不断摸索、探方向;第二步像傻子打架,只攻不守打的快;第三步像孕妇难产,痛苦做抉择;第四步像驴友口渴,创业融资只求快,不求多;第五步像张三丰打拳,更多的是在平衡各方面资源。他告诫创业者们,创业是个艰苦的过程,创业成功是低概率事件,不要轻易开始,也不要轻易放弃。

这些年,目睹中关村的巨变,海龙、e世界等大卖场改头换面,海淀图书大街升级为创业大街,许单单说,“我希望未来的中关村是智能的、人性的、经济的、理想的。”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焦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