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没看错,向来以易用而驰名的 iPhone,其实没我们想像中的“易用”。
一直以来,关于 iPhone 易用与否的争论,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其恶名昭著的“返回” (back) 按钮。当 Android 用户能轻轻松松的屈一下拇指,就能轻轻松松的“返回”上一阶段;但 iPhone 用户却只恨父母不把自己的手指生得长一点,往往最终也要拿出左手出来……
在 WWDC 前夕、新一代 iOS 快推出之前,爱范身(微信公众号:ifanr)和大家一起按下“返回”按钮,回顾 iOS 人机交互的历程,探讨未来 iOS 的发展路向。
反人类的“返回”按钮
正如刚才所说,iPhone 是否易用,永远最多人吐槽的是“返回”按钮(下图):这个按钮位于画面的左上角,正好是我们拇指最难触碰到的位置。
苹果知道这个问题吗?一定知道。
他们当年在推出 iPhone 5 时,曾经就多次宣传自己是一台可以单手操控的手机;而在 iPhone 6 推出时,更设计出“Reachability”的功能,让用户能透过轻击 Home 按钮,把画面拉下来按“返回”。而且,在苹果推出 iOS 7 时,他们加入了新的“屏幕边缘”手势来代替“返回”按钮(下图)。明显可见,苹果也知道用户恨极这“返回”按钮。
问题是:向来以设计介面和人机交互而驰名的苹果,既然并非不知道“返回”按钮十分反人类,为甚么他们就没有打算改善这个问题?我们总不能说是苹果有意想用户变成关节炎吧(笑)。
设计师 Abhimanyu Bhosale 在美国的问答网站 Quora 里,就曾基于人机交互设计原则而如此解释:
当某些动作会改变内容画面的动作如“关闭”和“回到主页 ”等,其显示必须明确、但必须不容易误触。(注:这里指 iOS 的返回按钮位罝明、但又不易误触)
相对地,透过硬件或实际按钮来实现的动作,必须是明确而经常使用的功能,例如“音量键”和“主页键”。
最新的趋势是利用手势去表达明确的动作,例如“滑动”(Swipe) 或“拉下” (Pull down),但这个动作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经常使用。(注:这里指 iOS 7 以“屏幕边缘”手势触发“返回”)
“人机交互设计”本身,就是为了让人类可以更轻松的使用电脑,但为什么一个“反人类的设计”,反而适合人机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