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杨仁全:坚持"换位思考"和"服务者角色" (2)

2016-09-23 10:1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创新"已融入工作日常

【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局,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创新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建设“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发布“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累计培育67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政策宣讲团”,推进科技政策进企业、进园区、进区县、进院所、进高校,累计组织宣讲会350多场。】

这个时代,创新是个高含金量的“热词”。

作为北京市科委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的处长,“创新"已完全融入杨仁全的日常工作。

杨仁全指出,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科技人员改革的“获得感”,实际上是其处室最大的责任和目标,也是工作最大的改革与创新。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牵头处室负责同志,一方面承担市科技教育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职能,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统筹推进重点改革任务,协同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积极做好市人大、市政协对科技改革的监督检查工作。一方面,推动成立市科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委内重点改革任务,牵头抓好《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京发[2012]6号文)等重大改革任务贯彻落实,牵头编制市科委《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实施方案》。

在推动构建本市“1+N”的创新政策体系方面,按照市科委的统一部署要求,杨仁全和同事们一道研究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京发[2014]17号文),以科技成果处置收益管理权限为突破口,提出了20条重大改革举措。牵头研究制定了《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京政发[2014]11号),加强组织协调,会同市科委相关处室,推动实施民生改善和促进高端产业发展两类12个重大专项,更好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为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又牵头研究起草了《北京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提出了7个方面47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

坚持把科技人员需要作为第一信号。在参与科技改革政策的调研和相关文件起草过程中,杨仁全和同事们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把广大创新主体和科技人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放在首位,大胆探索破除对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种种束缚,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创新的生态环境,加快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特别是在这次9月6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为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松绑+激励”的28条改革举措,成为本市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改革新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纷纷点赞。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科委的统一协调下,杨仁全和同事们积极创新战略研究机制,具体推动本市与中央单位联合共建“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新型智库平台。自2012年以来,每年度持续发布《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特别是深度参与研究的“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被誉为是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状况的“晴雨表”。针对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开展专题研究,推动京津冀三地开展“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加强科技政策研究制定与实施,杨仁全和同事们准确把握创新需求,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政策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完善科技立法制度,突出“开门立法”,密切联系群众,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切实做到“立法解决问题,立法为群众办实事”。

在创新科技政策宣传机制方面,杨仁全和同事们推动组建了“北京科技政策法规宣讲团”,强化“送政策”与“送服务”相结合,完善政策宣讲服务链,编发《政策法规速递》,创设宣讲团微信公众号和QQ群等方式,推进科技政策“进企业、进园区、进区县、进院所、进高校”。累计组织宣讲会350余场,服务创新主体超过4万家次。从“深入基层调研-研究制定政策”到“宣讲政策进基层-帮助基层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再到“跟踪反馈政策需求-修订完善政策”,探索实践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