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2016-11-16 08:58 解放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今天在乌镇开幕。今年大会以“创新驱动 造福人类”为主题,而“互联网+智慧医疗”“互联网+物流”“互联网+出行”“互联网+普惠金融”等分论坛的悉数登场,折射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重心转向——举办三年来,这是大会首度定位为产业论坛。

毋庸置疑,作为现代科技前沿,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已经构成一个庞大的新产业。今天已经没有人会对互联网本身的技术变革熟视无睹,当然也不可能无视其存在的产业价值。人们已逐步习惯这样的事实,诸如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早已从发家初期的纯商业公司,转向前沿科技领域的研发巨头,而来自互联网公司的新技术产品,将不断更新我们的生活。

也正因此,今年互联网大会照例开设“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因其首度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而备受关注。人们需要知道,互联网将把未来带向何方,未来又将由谁主宰。这其中,互联网公司固然是弄潮儿,但“互联网之光”只是他们的事吗?

显然,在今天的时代下,仅仅围绕互联网公司谈论互联网产业,既是对产业的认识窄化,也是对互联网的认识窄化。近年兴盛的“产业互联网”一词,就指出更为明确的目标: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各类传统产业需要完成自己的改造升级。道理很简单,如果只有互联网行业的尖端突破,其他产业不能同步实现更新,跛脚的产业生态要么意味着市场畸形,要么就意味着传统产业的迅速消亡——后者导致的后果,未必是今天社会能够安然承受的。

也正因此,“互联网+医疗”“互联网+物流”等等“互联网+产业”结构的表述,就在这些年愈发热门。另一种“高频”得让人有些审美疲劳的语汇是“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或者直接简单地叫做“互联网+”——作为一项写入“十三五”规划的国家战略,“互联网+”早已是流行词。

但嘴上说“互联网+”,并不等于真正实现了“互联网+”。谁都知道互联网这双“翅膀”有望让传统产业“如虎添翼”,但“如虎添翼”有一个前提,传统产业本身必须是“虎”;而同时,这个“添翼”的过程,更不意味着安上两只翅膀便万事大吉。这就牵涉到对互联网内涵的进一步深挖:须知,互联网这个“翅膀”并不只是一个工具。它更代表了一种生存结构——社会结构已经为互联网所改变,产业也是如此。要适应这个结构,你必须遵循互联网本身的逻辑。

换言之,“老虎”要飞,得遵循“翅膀”的逻辑来改造老虎;单单按照老虎的逻辑,装再多的“翅膀”也无济于事。然而,目前许多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谋求升级,并未熟悉互联网本身的逻辑,而不过是将原先的产业同互联网技术嫁接,貌似“互联网化”,实则仅仅做到了“+互联网”,而与“互联网+”相去尚远。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代表着认识互联网两种不同的向度。尽管互联网代表着尖端技术,但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和更新绝不限于技术层面。譬如“互联网+医疗”,传统医疗行业固然需要安装最新的互联网诊疗平台系统,但更重要的是,原先医疗机构内叠床架屋的诊疗程序更需要有一次优化更新;“互联网+物流”也不等于简单的“无人机配送”或是别的什么噱头,而是整个物流行业针对传统积弊的改革,比如能否破除物流信息连通的壁垒。如此种种,都是“互联网+”而非“+互联网”的用力之地。

显然,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联姻,意味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这也是互联网大会作为“产业论坛”的意义所在——“互联网产业”或者“产业互联网”,指向的都是产业本身的壮士断腕、迭代更新。这绝不是一个“尖端技术”就能解决的,尽管技术很重要。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朱珉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