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及北京市属媒体走进北京亦庄,参观中航智无人机展厅。图为中航智总裁助理徐淳接受采访。
80后航模爱好者:
玩航模玩出了顶级无人机
在北京亦庄中航智展厅,一架体型庞大的飞机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据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徐淳介绍,这架名为T333的无人直升机诞生于开发区,是国内目前最重的一款无人直升机,起飞重量可达到3吨。
作为民营企业航空领域的一匹“黑马”,中航智这家由一群80后航模爱好者创办的民营公司,现在已经成为军工产业链的签约供货单位,甚至连国外尖端军防也已用上它的产品。该公司的创办者之一是80后小伙——田刚印。
“田总在读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业做无人机的飞控器,2007年形成产品推向市场。2012年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公司走上了无人直升机整机研发、制造及服务的产业化之路。同年公司落户到北京经济开发区。一路走来,已经走过10多年的时间。”据徐淳介绍,团队常年致力于无人机的研发、生产和制造,并有幸赶上了“军民融合”这样一个时代机遇,成为了建国以来唯一的一家能够承担武器系统平台总体的民营企业,并承担了重点的信号任务、研制任务。
近日,中央及北京市属媒体走进北京亦庄,参观中航智无人机展厅。图为中航智TD220无人直升机。
近日,中央及北京市属媒体走进北京亦庄参观采访。图为中航智T333无人直升机。
不过,在2012年,中航智的产业化之路却异常坎坷。当时整个资本市场不太景气,关注互联网企业比较多,关注实业、高端制造研发的很少。为自主研发第一款无人直升机(机型TD220),中航智创始人田刚印和他的团队几乎花光了账面上所有资金,包括所有能借到的钱、前期卖飞控器挣来的钱,全部投入其中,但还是不够。尽管研发成功,如何生产却成了困扰中航智的大问题,人力、设备、场地、启动资金,座座大山压在肩头。
2012年底,在新加坡航展,淡马锡控股为中航智估值37.5亿元,意图投资,但提出的条件是将研发团队搬到新加坡,这令田刚印无法接受。紧急关头,北京市政府向中航智抛出了橄榄枝,给他们提供了数千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还为他们提供产业化空间。正是这一片场地,使中航智具备了小批量的试制能力,解决了困扰在心头的“如何生产”问题。
2012年11月,原本在中关村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小工作室里攻克软件技术的中航智正式入驻亦庄。此后五年间,中航智扎根北京亦庄,实现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作为民营企业代表,中航智成功跨过“民参军”的门槛,一举迈入军工制造领域;作为一个大型无人直升机生产单位,飞机终于有了伸展的空间,2500平方米的研发生产基地已扩容建立1万余平方米的规模化生产基地;从300公斤量级到实现全球首家3吨量级无人直升机的跨越,从小批量试制到批量化生产,从2012年不到10人的团队发展到目前300多人的团队……公司无人机整机研发、设计、制造集成、销售和服务一体化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如今,在开发区的扶持引导下,中航智已走出一条自主技术创新之路,掌握了包括自动控制技术、旋翼独立电控反桨共轴技术、舰载无人直升机系统、硬桨技术(ABC桨)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优势,其中全自主飞行控制系统更是填补了国内技术和市场空白;同时也成功研制TA四旋翼无人机、TD220通用无人直升机、T333无人直升机等多型无人机产品,在电力巡线、地理物探、海关缉私、农业植保等民用领域和侦察校射、通信中继、辐射探测、精确打击等军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国内无人机行业的领军先锋。
年轻的中航智的成长,是这批80后创业者的成长,也是开发区培育创新、扶持创新的真实写照。科研团队在中关村科学城等“三城”做早期研发,在开发区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转化,随后产品及业务从北京辐射全国、全球——这样一条产业创新有机互动的链条,在开发区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