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及北京市属媒体走进北京亦庄参观采访。图为加科思董事长王印祥介绍研发抗癌新药、实现产业化的经历。
海归科学家:
“平台+基金”让idea成为创新成果
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再次引发了国人对抗癌药的关注和讨论。世上没有无所不能的“药神”,也没有包治百病的“神药”。
但在素有城南“药谷”之称的北京亦庄,有那么一些团队,有那么一群科学家,一直在坚持不懈地研发抗癌新药,希望攻克癌症这个世界难题。
盐酸埃克替尼是我国首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它的研发者王印祥博士,是中组部“千人计划”获得者、科技部重大专项评审专家。
一直对生命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王印祥在美国攻读研究10年后,于2002年和同伴丁列明一起回国创业,创建贝达药业有限公司,王印祥任贝达药业总裁兼首席科学家。 2011年,王印祥主持研发的用于肺癌治疗的“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1.1类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药,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专利金奖。2015年,他创建由贝达及数家VC联合投资的北京加科思新药研发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位于北京亦庄的加科思新药研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原创药研发为核心的制药公司,专注于为重大疾病治疗提供突破性创新产品。
2018年6月1日,加科思自主设计开发、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小分子口服抗肿瘤药JAB-3068获中国CFDA临床试验批件。此前,JAB-3068已于今年1月获得美国FDA新药临床试验许可,这是加科思第一个同时获得FDA和CFDA批准的IND项目;在美国开展的临床I期试验于3月启动,目前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作为一个成立不到三年的公司,这样的研究速度,让很多业内人士感到震惊,而其关键原因就来自于加科思“平台+基金”的研发模式。
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有着显著的行业特点:技术密集、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这一领域创业的难度要比其他领域要难很多。切身体会其中艰辛的王印祥认为中国需要改变这种技术人才创业难的局面,他决定开始一次尝试,通过一种新的模式吸引更多的海外科学家回国创业,并为这些科学家提供科研条件支持。
2015年,北京加科思新药研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加科思正式成立后,即开始了研发“平台+基金”的运作模式。加科思不仅拥有4000平方米的实验室,建设了完整的药物研发试验体系,还为创业者们提供知识产权、注册和QA等全面辅导,同时加科思还与亦庄国投母基金设立了创投基金,帮助创业者解决资金上的难题。
近日,中央及北京市属媒体走进北京亦庄采访。图为加科思展厅。
近日,中央及北京市属媒体走进北京亦庄采访。图为加科思实验室。
“天使在生物医药领域中是非常难做的。光有钱是不行的,需要团队和平台。我管我们的投资模式叫做'天使的天使',就是同有创业想法的科学家进行沟通,他们在药物研发中可能只是有一个初步的想法,还没有任何的实验数据支持。但我们利用自身的专业背景,同他详细沟通后,如果认为他的想法可行,就利用屹唐加科思这个基金帮助他成立一个公司,加科思平台会帮助他组建一支跨科室的研发团队,并提供研发所用的实验室和设备,基金、平台和创业者分享公司的股权。也就是说,一个创业的科学家来到加科思的平台,任何事情都不用管,包括人力资源、工资财务等等,直接开展新药研发工作就行,这种模式的效率非常高。”王印祥介绍。
2016年,打算回国创业的方海权研究员在和加科思沟通数次后,最终决定从美国回到中国。方研究员回国那天是星期六,星期日休息一天,星期一他就进实验室开始工作了。因为所有的事,包括团队、设备等等加科思都已提前为他准备好了。由于所有前期工作都准备充分,这位研发者的研究成果,仅仅半年时间就取得了明显进展。而如果他采取回国自己组建团队、找资金、建场地的模式,那么没有三五年的时间,这些成果都是不可想象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判断创业项目是不是‘靠谱’。”王印祥表示,在跟很多生物医药的创业团队交流中发现,很多初创的新药研发项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项目并没有从真正的临床需求出发,许多项目对基础研究来说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并不一定就能转化到临床应用上。很多科学家就是对临床的需求不太了解,导致项目开展遇到困难。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加科思的豪华团队。据介绍,加科思由业内资深的新药研发及管理团队组成,具有丰富的新药创制和研发管理实践经验。公司目前拥有100多名员工,包括2名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名北京市“海聚工程”专家,7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麒麟”领军人才。其中,博士和硕士学历科研人员占公司总人数60%以上。
“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并且艰难的过程,一个药从无到有可能要经历数十年。而加科思这种模式大大缩短了这个漫长的过程。”王印祥表示。现在加科思一共投资了三个项目,正在沟通中的还有三个,其中有美国的,有以色列的,加科思的目标是投资十个这样的项目,并且把这种模式扩展出去。
作为京南药谷,生物医药产业一直都是开发区的重点产业之一。2018年1-4月,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125.3亿元,同比增长11.6%。对于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的发展,开发区一直都给予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
这其中,如何让众多创新的idea(设想)变成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是生物医药创新的第一步。开发区在这一方向提前布局,让科学家们的“设想”快速获得验证和发展,转变成为实实在在科研成果。此外,开发区建立起生物医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早期研发验证、中试产品放大、生产和市场网络的平台,通过一个完整的链条,实现从“量”向“质”的快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