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酒店拿什么保卫房客信息?
作为一种客观事实,酒店领域近年来屡屡发生大规模泄露事件,不得不让人深思,到底拿什么保卫房客信息?
相较于一般专门的数据收集机构,以及标榜大数据利用的电商平台,住客信息数据保护在酒店管理中的排序或从来就不会置于前端位置。酒店数据库如此容易被黑客侵入,应与此有直接关系。但是,一再发生的泄露事故表明,现代酒店所掌握的房客信息,已经不容小觑,如果再沿用低级别的管理手段,将形成巨大的泄露风险。
从此次万豪公布的信息看,酒店泄露的房客信息包括名字、邮寄地址、邮箱地址、电话号码、护照号码、出生日期、性别、到达和离店信息、预定日期和通信偏好等等,其实已经构成一种完整意义上的个人大数据,其隐私程度,丝毫不亚于一般电商平台所收集的用户痕迹。就此来说,当前酒店领域的数据库保护系统,当应有全面升级。而其重要性和迫切性,甚至可能超过卫生问题的解决。相应的,这方面的监管配置也应同步强化,将数据保护能力纳入到对酒店的评级、考核中。
类似的新闻除了让人愤怒和后怕,更多人体会到的是深深的无力感。酒店数据库的脆弱,只是造成当下个人数据等隐私信息保护不力的冰山一角,或者说它并非是一种特殊现象。如差不多同一时间,中国消费者协会对100款手机App进行测评后发现,47款App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其中34款App没有隐私条款,11款App涉嫌过度收集财产信息。很明显,个人信息普遍被数据化又同时泄露常态化的环境中,拿什么捍卫社会的信息安全感,已经不只是一行一业所面临的问题,它需要系统性的法律完善和集体救赎。
具体如何做,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仅提两个细节。一是,自2003年就开始起草的《个人信息安全法》至今仍处于难产状态;二是,据媒体最新报道,截至目前,上文中提到的“华住案”,至今依然未见有任何处罚及查处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