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扬帆起航看今朝丨中关村激荡40年:见证变革的力量(2)

2018-12-18 11:0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一】

40年改革风云:从一个到世界的中关村

40年前的中关村,只是北京西北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今天的中关村,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成为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和首都发展的金名片。

在中关村,诞生过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个政府引导基金,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中关村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创新史,又是一部改革史。

40年探索创新,40年铸就辉煌。走到今天的中关村,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路走来,一路成长,一路蜕变。

从中关村到服务部

高科技产业从无到有,始于一位科学家“零的突破”。1980年10月23日,在中科院物理所一间小小的平房仓库里,陈春先创办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诞生。这个技术服务部,是北京乃至全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的雏形,人称“中关村的第一粒种子”。陈春先因此被誉为“中关村民营科技第一人”。当年,赋予这位44岁核物理专家破冰勇气的,是一个大大的梦想:“要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硅谷’!”

陈春先的一小步,是中国科技改革的一大步。

倒爷一条街两通两海

在陈春先等第一批创业者的带动下,“两海”、“两通”(四通公司、信通公司、京海公司、科海公司)等民营科技企业呈井喷状态,“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逐步成形。科技人员从高等学校、研究所走出来,科技人员的“下海”大潮正式拉开。

是端起泥饭碗,还是丢掉铁饭碗?虽然“两通两海”创造的财富鼓舞了一大批创业者,但当时的整个社会舆论环境对于“下海”不理解的还是占多数。直到1988年5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获批,“中关村”正式诞生,紧绷十余年的创业热潮就此喷涌。

大卖场到创业大街

上世纪80年代,北京海淀区的“白颐路”是知名的景观大道,零散的几家科技公司让街区萌发创新之火。90年代,白颐路改名“中关村大街”,但让更多人记住它的是“电子一条街”这张名片。

在“全民攒机”的年代,海龙、鼎好等拥挤的电子大卖场,记载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源。中关村电子卖场迎来了鼎盛发展时期,但假货横行、鱼龙混杂也成了这里的代名词。

2012年,中关村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电子卖场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

时过境迁,如今昔日的“倒爷一条街”叫卖声早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每天都在产生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令世界瞩目的高新技术和创业奇迹的中关村创业大街。

新一代的创业者在这里崛起,而“中关村”的概念,也早已突破地理上的“中关村大街”,向北边的上地,乃至全国各地辐射。作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中关村形成了“一区十六园”的格局。如今,“一区十六园”的中关村,汇聚了1万天使投资、2万创新企业、3万海归人才,贡献出北京四分之一的GDP,企业总收入突破5万亿;其中,坐拥321家上市公司、70只“独角兽”,占据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半壁江山。2017年,中关村的专利申请量7.4万件、授权量4.3万件,被美国《福布斯》誉为媲美硅谷的“全球最大科技中心”。

陈春先或许意想不到,当年他燃起的创业星火,如今早已冲天燎原。

从北京海淀到辐射全国

中关村目前有2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490多家创投机构、500多家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助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高清和液晶显示技术等领域走在国际前列,已逐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交通、新兴服务业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

今日的“中关村”早已超出地理的范畴,它立足北京,辐射全国。中关村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近80%辐射到京外地区。在京外建立了23个合作科技园或成果转化基地,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2万家。中关村聚集了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外籍从业人员总数近1万人,留学归国人员3万多人,“千人计划”专家1343人,占全国的19%。中关村成为了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国际知名的创新创业活跃区。

中关村正立足世界科技前沿,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中国硅谷世界的中关村

从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到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汇聚2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上市企业,中关村正从“中国硅谷”演变 为“世界的中关村”。

抓取、上抬、转动、安放……一块块两米见方的超薄玻璃板被巨大的机械臂送上京东方的全自动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液晶屏将被销往世界各地。

与京东方一样,一大批诞生于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如联想、方正、紫光、中芯国际、小米 、滴滴等,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目前已有联想、百度、小米等近千家企业,在境外纷纷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将中国企业的雄厚技术力量伸展到全球的许多角落。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中关村聚集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约300家,吸引落地了美国微软创投加速器等一批世界知名创业服务机构,中关村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近千家,境外上市公司近百家,成为了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自1978年,被誉为“中关村第一人”的陈春先提出“在中国建立科技园区、打造中国硅谷”开始算起,中关村经历了从“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中国科技园区,到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砥砺奋进、矢志创新的道路。如今的中关村,聚集了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上市公司,有57家前沿技术企业平均估值超过20亿元。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