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40年筚路蓝缕:四代创业者“弄潮”中关村
1978年至2018年,40年弹指一挥间,中关村从默默无闻到成为中国的创业圣地。
从科研院所内走出的企业家,到从海外留学归来创业的企业家,再到伴随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浪潮创业的技术人员、企业高管和大学生,40年来,在这个北京海淀版图上的一个小村庄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创业梦想,成就了一位又一位创业英雄,讲述了一段又一段创业传奇故事。
40年间,几代创业者开拓创新,用“敢为天下先”的中关村精神铸就了传奇。
1980年,被誉为“中关村创业第一人”的陈春先,开启了“科技人员下海办企业”的第一代创业之路,开启了中关村创业的大幕。
1984,被称为中关村的“拐点之年”。这一年,跃上历史舞台的除了“两海两通”,还有后来大名鼎鼎的联想。柳传志坦言深受陈春先的事迹鼓舞,萌生了创业念头:“憋得太久,机会来了,特别想干事!”
1984年10月17日,联想前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在中科院计算所传达室一间小平房里开了第一次会。从一家极不起眼的小公司,到年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控股公司,“联想”,不仅成为中关村的一张名片,更是走向全球的中国知名品牌。
1988年5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获批,“中关村”正式诞生。压抑了十余年的创业热潮就此喷涌。
这一年,身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王文京,也在柳传志创业事迹的感召下,扔掉了“金饭碗”,扎进了中关村。他和搭档苏启强用5万块创立“用友”,2001年用友上市时,身家50亿的王文京年仅36岁。
……
1994年,中国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5月完成联网工作。中关村“村民们”是中国最先“触网”的一批人,也是他们最先从互联网中嗅到了未来。
1995年,瀛海威将“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的广告牌竖起,宣告互联网降临中关村。
这一年,搞出“中国黄页”的马云,朝圣般来到瀛海威,拜会偶像张树新,却只受到会面半小时的接待。
还是这一年,清华留美博士张朝阳,把搜狐和风险投资这个“新物种”带进了村,并于1998年正式成立搜狐网,开始了引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征程。
1998年12月1日,王志东创立的“四通利方”正式并购国外最大的华人网站“华渊资讯”并为其改名为“新浪网。
1998年,24岁的刘强东来到了中关村,卖光盘刻录机的“京东新媒体”悄悄开了张。2003年转型线上,创立京东商城,变身成为电商领军企业。2018年3月2日,京东集团对外公布了其2017财年四季度和全年的业绩报告,公司去年全年收入3643亿元,净利润为50亿元。
1999年,李彦宏跑去了旧金山走街串巷地拉风投。期盼100万美元创业的他,却被人强塞了120万美元。是年圣诞,北大资源宾馆挂出个牌子,上书两个大字:百度。
也是这一年,苏启强把连邦软件的加盟商王峻涛(网名老榕)请到中关村,搭建起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8848”。
从1998年起,搜狐、新浪、网易、百度等中国互联网巨头先后在中关村落户。过去房屋低矮的中关村,开始崛起一座座互联网大厦。
互联网的爆发,涌现出一批新“中关村人”,以百度、小米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中关村快速崛起,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给中关村的创新创业者带来了新机遇。
2009年底,在中关村华清嘉园150平米的公寓里,30岁的王兴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图表,搜索引擎和社交两栏几乎被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新浪微博等占满,唯有移动互联网一栏打满问号。王兴决定放弃不见起色的饭否网,让团队转舵。第二年3月,美团网上线。
两年后,29岁的程维从阿里巴巴辞职,在中关村e世界一个便宜的仓库里上线了“滴滴出行”。同样29岁的张一鸣离开“九九房”,在中关村再次创业,创办了“今日头条”。
2010年,在一家公司担当投资总监的苏菂突发奇想,是不是搞个创业者集中营?“车库咖啡”便在凄风萧瑟中的海淀图书城中诞生了。
2014年6月,中关村创业大街开街,取代了过去的海淀图书城。40多家创业孵化器入驻这条200多米的短街,每天接待无数梦想,也造就了这里特有的“21岁创业现象”。
中关村,就此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梦想在这里聚集,梦想在这里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