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扬帆起航看今朝丨中关村激荡40年:见证变革的力量(4)

2018-12-18 11:0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QQ图片20181218161419

【三】

40年创新激荡:从跟跑到领跑

40年间,中关村不断涅槃成长。创新已成为中关村最浓墨重彩的文化,吸引了一大批高成长企业和创客集聚,共同创造出“中国式”的双创奇迹。曾被誉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正凭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世界的中关村”。

中关村已经形成人才、技术、资本的“三驾马车”,推动中关村示范区从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国际前沿水平的“跟跑者”,转变为不同领域“并跑者”、局部领域“领跑者”,驱动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在中关村,先后诞生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超级计算机、中文搜索引擎、集成电路器件工艺、高铁运行控制、绿色纳米印刷、5G移动通信、人工智能芯片、石墨烯材料制备、液态金属增材制造、柔性AMOLED显示、创新药物与医疗器械等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变革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国首款嵌入式人工智能视觉芯片、全球首个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架构指令,国际领先的神经外科机器人……一个接一个“第一”仍不断涌现。

截止到2017年,中关村企业有51项(通用项目)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6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占国家进步奖通用项目的27.3%,1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占国家发明奖通用项目的30.6%。目前,中关村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8万件;累计主导创制发布标准7858项,其中国际标准330项;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高清和液晶显示技术等领域走在国际前列。

新的前沿技术不断涌现,创造了新需求,增加了新价值,拉动了新就业,驱动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根基。无数个前沿技术成果的背后,是一支支堪称世界级的团队。近年来,中关村先后实施了“1+6”、“新四条”、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投贷联动、“国际人才20条”等改革试点并逐步推向全国,带动形成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科技人才的政策体系。

前沿技术与优质人才在中关村的聚集,直接加速了资本的快速涌动。创业服务机构蓬勃发展,中关村有2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490多家创投机构、500多家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助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2018年第一季度中关村示范区内共发生股权投资案例584起,占全国股权投资案例总数的23.03%,是全球风险投资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在人才、技术、资本的“三驾马车”的助力下,2018年1至5月,中关村平均每天新设立科技企业89家!令人啧舌的数字背后,中关村正毫无悬念地成为吸引创业者们的充满激情与魔力的一方热土,创新之火越燃越旺。

如今的中关村已逐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交通、新兴服务业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聚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300多家,外籍从业人员近1万人,留学归国人员3万多人,“千人计划”专家1343人,成为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国际知名的创新创业活跃区。

从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到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到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生力军”……中关村正自发地从基础前沿技术中挖掘科技产业的价值,从创新资源中发现“水源”,产业“喷涌”而出。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