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天出行科普帖:多深的雪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015-11-23 10:47 千龙科技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科技综合报道 22日,曾经“爽约”的大雪如期而至,让北京城银装素裹,充满诗情画意。但道路被积雪覆盖后,特别是地表温度低于0℃后,易形成道路结冰,也为广大市民雪后出行带来了不便。我们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个雪天出行全攻略,提醒各位上班的亲们,注意交通安全。

在讲出行攻略之前,先讲讲上周六(11月21日)吊足大家胃口的北京暴雪为什么没有如期而至吧。

北京暴雪为何“爽约”?

“预报满地白,仍是满地金”。有市民在朋友圈发满地黄叶的图发表感叹。因为在本周六,铺垫得足足的、就等“抖包袱”的京城大到暴雪,一整天未见踪迹。度过一整个周六,雪花依然行踪成谜,京城百姓纷问:“说好的雪呢?”

其实,从气象角度来说,下雪需要三大条件:水汽、动力抬升和气温。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雪的基础是水汽。但北京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多西北风,空气很干燥。所以,北京冬季降雪本身是个比较困难的事情。不过,北京东边就是渤海,当出现东风的时候,可以把潮湿的空气输送到北京,加上西边地形的阻挡,有利于水汽的聚集,形成降雪。

在动力抬升上,北京的地形利弊皆有。当出现东风的时候,西部山区地形起了聚集并抬升水汽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冷空气从西边过来时,地形起了负面作用,北京西部的山区地形阻挡了地面冷空气的前进。

当有了水汽和动力条件后,下雪还得气温够低。这样在高空形成的冰雪,直到落地前才不会融化,保留雪的模样。北京的初雪,常常就卡在气温的1℃变化中。就像你坐公交车去上班,可以根据离公司还有几站地推算出是否迟到。气象部门会通过低空1500米、700-800米的气温,来推算落地的是雨还是雪。但是低空气温和坐车上班一样,有时并不是理想状态,上班路上可能会堵车,气温随着高度变化也有些非常规的走势(如逆温,气温越往上越高)。而有时恰恰这1℃的差异,就能导致雨雪相态的本质差异。

对于21日大雪爽约的原因,市气象台专家介绍,未达预期气温是主因,雨变不了雪。雨雪相态的转换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也就是冷暖空气的势力强弱。20日夜间,暖湿空气的势力仍然较强,造成气温未降反升,比20日白天高1℃左右,超过降雪临界气温。21日白天,城区气温也维持在1到2℃,这就导致了21日上午,城区和南部地区只有小雨或雨夹雪,北部地区只有雨夹雪或小雪。

大家听明白了吗?就是说21日的雪没有下成功,是因为气温太高了一点,超过了降雪临界气温。雪还在,只是本该是雪的,变成冷雨了。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