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细胞内部液体的组成部分,是维持生命的化学反应不可或缺的。因此,一旦细胞脱水,生命进程就会暂停。对于绝大部分动物而言,体内失水都是致命的。人类最多只能失去15%的身份水分,很少有动物能在失水超过50%的情况下还能存活。一旦失水,细胞内的分子就会失去三维网络,蛋白质、糖份和染色体都会扭曲损坏。卤虫面临的挑战是,让细胞分子能在失水时保持形状。为此,卤虫的完美解决方案是:将细胞转变为固态糖。包囊中携有一种独特的糖“海藻糖”,占包囊重量的15%,它形成一种类似窗户玻璃的固体。这种“矩阵结构”可支撑起蛋白质和膜,维持它们的结构并将它们各就各位冻住。海藻糖是一种神奇的成分,它令绝大多数微生物能够进入假死状态,如所向披靡的缓步类动物、一些线虫,以及美洲睡摇蚊。就其本身而言,海藻糖仅有助于卤虫对抗脱水环境。然而,这可能也是卤虫其它本领的关键因素。或许,放弃水分也有一些想不到的好处。人类喜好温暖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水是生命之源。但是,如果水被过度冷却或加热,它就会致命。冰晶会像小刀一样,将细胞从内往外刺破。液态水在临近冰点或沸点时会膨胀,同样有致命的后果。如果排干水分,就意味着排除了这些威胁。此外,辐射的影响也不会太大。通常,宇宙射线会与体内的水分子相互作用,大量释放高活性氧形式,如类似漂白剂的化学物。这些化学物会在细胞和组织中四处乱窜,一路摧毁过去。而脱水的卤虫胚胎就避免了这种损伤。尽管如此,脱水也不是个万全之策,它无法保护DNA不受宇宙射线的直接射伤,或防止蛋白质在加热时不被破坏。为此,卤虫包囊又进化出其它一些生存技巧。
为什么生物进化令卤虫如此灵活有韧性?看上去它们是生活在有害的地方,事实上它们在那里相安无事。卤虫的栖息地是盐湖,那里环境恶劣被称为“死亡之海”,例如,大盐湖的盐浓度为5%到27%。大盐湖位于一片平坦盆地的底部。从1963年到1986年,大盐湖扩大了近60%。生活在大盐湖的生物必须能够应付那里的高强度紫外线辐射,以及缺氧带来的窒息。可以想像,仅有一小部分动物能够经受这种极端环境。除了两种盐水蚊外,这片盐湖几乎就是卤虫的天下,这意味着它们在这里完全没有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