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秀】有一种抑郁叫躁狂 春季留意双相障碍(4)

2016-03-29 15:44 千龙科技

打印 放大 缩小

双相障碍患者容易被误诊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双相障碍的患者很多时候表现得很抑郁,但如果被当做抑郁症来治的话,只会让患者的情绪更加不稳定,甚至病情加重。而且,患者也不该见症状好转便马上停药,因为如果没有遵从医嘱规范化治疗,该病在一年内的复发率高达70%。

据统计,全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双向障碍患者初诊被当作抑郁症患者来进行治疗。

“从患病人群来看,双相障碍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而单相抑郁症平均年龄为40岁,而且,25岁以前首发抑郁的,是双相障碍的可能性比较大。”专家表示,一般抑郁症状持续14天以上,并且低落情绪不会因外界环境刺激而改变,又间隔性地出现躁狂或轻躁狂症状4天以上,就要考虑向相关的专业医生求助。

【双相障碍三大误区】

误区一、误以为是抑郁症

很多患者的表现和单相抑郁很像,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但是,虽然鉴别起来非常困难,但也有一些线索可以帮助判断:

1.越早得的抑郁症,越可能是双相障碍中的抑郁症状。一个人40岁才得抑郁症,和一个人15岁、18岁就得抑郁症相比,发病年龄越小的那个人,越可能是双相障碍,因为双相障碍的高发年龄就是15~19岁。

2.遗传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上一辈或者是表兄弟、表姐妹、堂兄弟、堂姐妹中,有人得过双相障碍,那么患者如果出现抑郁症状,很可能就是双相障碍。

3.如果患者得病前是一种情感旺盛的气质,比如不知疲倦、需要的休息很少、精力很旺盛、做事效率非常高、比较冲动任性等,那么患的病很可能是双相障碍。

4.如果患者有抑郁症状,有人格障碍,同时还合并了物质依赖,如吸毒等,那么很可能是双相障碍。

另外,还可以通过药物来帮助鉴别,如果给患者使用抗抑郁剂,患者几天下来转成了躁狂,这种情况多半要改变诊断——患者患的可能是双相障碍。

如果将双相障碍误诊为抑郁症,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给予抗抑郁治疗,将会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加重病情,疾病会更加难以治疗。

误区二、

误以为是青春期逆反心理

由于双相障碍的高发年龄是15~19岁,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很多孩子逆反心理严重,怎么区分孩子是叛逆还是双相障碍呢?是碰到烦恼了还是患病了呢?

专家表示,15~19岁是一生中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要想准确地说出孩子的行为是叛逆还是疾病,真的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他呼吁家长最好带孩子去咨询专家,因为这个太专业了,不是一般家长自己能判断的。

至于孩子是碰到烦恼了还是患病了,如果是正常的烦恼,一般都有诱因,比如碰到了处理不了的事情。如果事情解决、情绪好转了就不是疾病。如果事情解决了,孩子的情绪依然不好,而且还越来越重,那就要警惕疾病。

另外,事情和情绪的变化有时间上的相互关系,一定是事在前,情绪在后。如果事情非常小,而孩子情绪反应十分大;或者是一件相同的事,孩子过去反应平淡,但这次或最近突然反应十分强烈,跟过去一直的行为不一样;或者本来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结果孩子反而特别兴奋,就是性质上相反,这些都提示是一种病态性情绪。这时孩子可能就不是有了烦恼那么简单,需警惕双相障碍的可能性。

误区三、

双相障碍只会遗传

尽管医学界还未找到所谓的双相情感障碍基因,但有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家族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8—18倍;有双生子调查发现,同卵双生子双相障碍的同病率高达33%—90%,而异卵双生子双相障碍的同病率仅有5%—25%。

值得一提的是,环境因素也是诱发因素之一。环境因素大致上可分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医学界对社会心理因素研究得较多,归纳起来,可以诱发双相障碍的主要有:童年创伤,即同胞竞争,父母过分苛刻严厉,先天缺陷或不足,父母早年离异或亡故以及各种形式的虐待;人生某个阶段发展不顺利:如成年早期婚恋受挫、成年中期事业不顺等。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