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新特点】
为安全返回安装“秘密武器”
“我们已经有十年没有将返回式卫星送上过太空了。”说起这次研制工作,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实践十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唐伯昶难掩心中的激动。
2006年实践八号发射成功后,实践十号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沉寂十年后的再次“回归”。与返回式卫星家族的“老前辈”相比,它又有怎样的新变化呢?
首先,总装与环境试验是卫星研制生产的最后一关,也是检验卫星“钢筋铁骨”能否经受得住高低温、高强度震动等恶劣空间环境的大熔炉。据介绍,不同于以往“真火慢炖”式的试验方法,五院在实践十号卫星研制过程中,通过红外笼虚拟仿真系统、试验工装数字化等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了试验精准度,有效避免了多次试验和试验条件过于苛刻对产品造成伤害的隐患。
其次,控制和推进系统是实践十号的核心。新产品不仅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大幅提高,而且通过一体化、高集成度设计方式,体积和重量大幅下降,为实践十号留出了更为充裕的搭载空间。
第三,返回的安全和可靠是决定卫星搭载实验任务圆满成功的关键一步。为了确保卫星在回收阶段落得既好又稳,五院在实践十号上安装了脉冲雷达应答机这一“秘密武器”。这个产品能打破航天器返回过程中常见的“黑障”限制,实现全程实时监控,极大提高了地面对卫星返回舱的测量精度。
另外,实践十号的回收舱将搭载11个实验载荷返回,但转入返回轨道时,由于速度快,舱体的头部会与大气层进行剧烈摩擦,产生高达几千度的热量,如何控制温度?据实践十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赵会光介绍,此次对回收舱热控系统进行了更改,能够控制热温。且技术人员已为舱体制备了防摩擦和耐热的特殊材料,既能阻挡热量进入返回舱内,又能把大量的热量迅速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