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中国航天路

2016-04-20 17:51 科学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难忘中国航天路

上世纪60年代,我国遭受自然灾害,苏联宣布撤退全部在华专家之际,“两弹一星”工程在这样的形势下上马的。在中国西北大漠深处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几十万科技大军不止一次遭受过断炊的威胁,还常常吃不饱饭,后来经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特批,每人每天得到增加2两粮食定量的“特殊”待遇。   这就是中国航天人当年的环境。在唐国东、华强等著的《翱翔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之路》一书中,可以看到从飞天梦想的诞生到神舟一号飞船横空出世,从神舟、嫦娥到天宫一号,中国迈向太空的每一步都可谓是艰苦卓绝。  

飞天梦想,千年夙愿。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先后实现多人升空、太空行走、自动交汇对接、手动交汇对接的目标,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打破了一个又一个载人航天记录……中国航天事业与共和国的强大发展同行,如今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为何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辉煌的成就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战略、科学家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团结奋斗和航天人的“四特”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  

科技事业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基石。新时期,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提出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而发展航天事业,正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贯彻我国科技发展战略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  

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谁把握住高技术领域发展方向,谁就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在一系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作出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科技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发展台阶指明了前进方向。正是几十年来科技事业的长足发展,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不断实现新突破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是无数科学家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团结奋斗的结果,他们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英雄志士。   不得不提的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奠基者钱学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拓荒者孙家栋、“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以及中国载人航天的奠基人聂荣臻元帅、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任新民、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空气动力学专家庄逢甘……从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升空到神舟六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再到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完美对接,一步一步搭建起中国人迈向太空的“天梯”。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两耳不闻身外事,一心只为能腾飞,这就是航天人的生动写照。卫星上天了,飞船升空了,返回舱着陆了……无论哪一项微小的进步或巨大的成就,无不凝聚着几代航天人的艰辛和奉献。  

浩瀚的太空是绚烂缤纷的,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深信,中国航天人必将继续以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登攀科技高峰,续写新的辉煌。

《中国科学报》 (2013-02-08 第14版 雅趣)

(声明:本网转载此文,是为了提供更多的新闻背景资料。)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