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塔架(4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陈克明:回顾历史 激励前进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老专家、“东方红一号”卫星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主任设计师
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由一二级液体火箭和第三级固体火箭组成,第一、二级负责把“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到入轨点,第三级的任务负责给卫星加速达到超过第一宇宙速度,把卫星送入轨道,围绕地球正常运行。
陈克明参与的正是第三级固体火箭的研制工作。
据陈克明回忆,在他和同事接到任务的时候,第一、二级火箭的研制工作早就开始进行了,所以第三级的研制工作要尽快启动,才能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早日送上天。他们根据总体部提出的技术指标,反复进行固体发动机总体方案测算,又与总体设计部多次讨论、协商,在火箭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上达成一致。
1969年6月,发射“东方红一号”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正式交付,一台备份发动机也同时制造完成。7月6日,两台发动机运到北京总装车间,陈克明参加了这次产品交接的全过程。
“发射震惊了全世界。”陈克明至今还能回忆起发射成功后,周总理紧握着大家的手,连连说:“你们辛苦了,你们为中华民族立功了,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陈克明说, “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运载火箭是航天科工六院广大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经过四年努力拼搏,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出色完成的第一个航天型号研制任务。在今天的辉煌成就面前,回顾创业历史,更有利于激励航天人继续奋进,攀登航天科学技术的更高峰,造福全人类。
韩厚健:火箭能力有多大 航天舞台就有多大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专家,时任“长征一号”火箭总体设计室总体组设计员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1965年8月,中央决定在1970年左右发射我国自己的人造卫星。
据韩厚健回忆,“长征一号”一二级火箭的研制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从1965年1月到1967年11 月,是定向论证、方案设计的阶段;从1967年11月到1970年4月是第二阶段,也就是正式研制阶段。经历了各种困难,技术人员多次攻关之后,1970年1月30日,“长征一号”一二级火箭试验成功。
韩厚健说,从技术上讲,“长征一号”突破了多级火箭的技术,带动了我国后续火箭型号的发展。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凭借航天人的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当年的试验场上写着‘誓把卫星送上天,为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争光’的标语。航天人就是有那样一股劲。”韩厚健如此回忆。
“长征一号”火箭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重约173公斤,这个卫星发射重量直到1979年才被欧洲的运载火箭打破。
韩厚健说,运载火箭能力有多大航天舞台就有多大。
后记
1970年4月24日是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晚上九点三十六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卫星顺利进入轨道,从此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新纪元。
“东方红一号”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只有20天,但它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联系。
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停留在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