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知识】阴沉的天你悲伤吗?如何远离“悲秋综合征”(2)

2016-10-11 15:2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换季,不要换来郁闷心情

“悲秋”,是对萧瑟秋景而伤感,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唐朝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郑振铎《山中杂记·蝉与纺织娘》:“那末你的感触将更深了,那也许就是所谓悲秋。”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节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特别是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将悲秋写入了中国的诗坛。中国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诗人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又无法作为的时候就会伤春。

换季是人们的身体对气候最敏感的时候,郁闷的心情也容易乘虚而入。深秋来临,草叶飘零,容易让人产生萧瑟、凄凉之感,人体生物钟也因不适应日照时间长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进而使得情绪与精神状态受到影响,“心理亚健康”一触即发,甚至出现焦虑、抑郁,患上“悲秋综合征”。

“当出现情绪低落、忧伤、悲观;食欲和睡眠质量下降等现象时,就要当心了,是否换上了“悲秋综合征”。

哪些人易患 “悲秋综合征”?

现实生活中患上 “悲秋病”的,往往是一些平素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群,常年在室内工作、体质较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女性患者较多,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至50岁之间。

探究悲秋综合征的原因,对气温敏感的人,对其他很多外在变化都比较情绪化和敏感,比如看到秋天的落叶,秋风(微博)萧瑟景象,会产生负面情绪。同时,因为转换季节会导致人体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出现情绪和精神状态的紊乱失常。

悲秋综合征如何预防

“悲秋综合征可以预防。”

可以从心理上予以调节,从而预防“悲秋”。要保持乐观情绪。

通过改善营养可以预防悲秋。尽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补充蛋白质与钙质的摄取量,以增强耐力与意志力。

充足睡眠十分重要。每天尽量争取在晚上10点前入睡;要早睡早起;中午适当小睡10到20分钟。

一旦有情绪,要主动予以情感宣泄。建议多结交朋友,找知心的、明白事理的亲友,向其倾吐心里话。

多参加锻炼,因为体育锻炼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心理变化,较适宜的运动项目有慢跑、户外散步、跳舞、游泳、练太极拳等。

饮食可以滋养好的心情。早餐一定要吃,尽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补充蛋白质与钙质的摄取量,以增强耐力与意志力,经常不吃早餐的人,不但无精打采而且意志力也较薄弱。注重养心和养肝,多喝玫瑰花或菊花茶、莲子茶,因为它们有清肝解郁的作用,长期喝对于抑郁很有帮助。多吃莲藕、莲子、小麦、甘草、红枣、龙眼等,这些食物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对焦虑、抑郁很有帮助。核桃、鱼类等含有较多磷质,也会帮人们消除抑郁。

当悲秋时,看个喜剧片,这种移情效应也是很明显的。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