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人:清扫频率多一倍
地点:长安街
时间:11时
PM2.5:180微克/立方米
上午11时,建国门内大街的东单路口,一辆崭新的金耀蓝清扫车停在路边。40岁的张磊从近1.3米高的驾驶室跳了下来,顺着马路溜达了10米。“温度还是有点低,洒上水怕干不了。”他仔细看了看脚下的路面,抬头眯着眼瞅了瞅天儿,灰蒙蒙的空气里,太阳像隔着一层毛玻璃。
金耀蓝是去年阅兵时正式亮相的新一代纯电动清扫车,具有喷水、清扫、收集路面废物、污水等功能,洗扫宽度可达3.2米,能装8吨水,车辆满电连续作业可达7小时。已经在环卫岗位工作了十多年的张磊,凭借着扎实的技术参与了阅兵时的天安门广场作业,是22位标兵司机之一。
随着红色预警的发布,连着3天,他都是早上7时多就开始备班,上午10时多出发,从建国门一路清扫到天安门再绕回来,一天至少得转上四五趟,频率比平时多了一倍多。
等了十来分钟,车载温度计显示,室外温度已经升至6摄氏度,符合了洒水作业标准,张磊麻利地钻进驾驶室,迅速启动清扫车。“电动的比以前柴油的好多了,零排放。”张磊一边看着两边反光镜,一边把速度控制在每小时5公里,“这个速度能够让清扫时尽量减少灰尘。”他顺带看了眼手机里的PM2.5实时监测数据,该地区浓度已经接近180微克/立方米。
车水马龙的长安街上,张磊驾驶得十分小心,一边避让着车辆和行人,一边还得仔细看着反光镜中地刷的工作情况。“尽量不让地面积水,咱得替司机们着想。”11时40分,他抵达了天安门广场。“绕回去就不能作业了,南边高楼多,背阴的地方太多了,容易结冰,还得等中午温度再高点儿。”张磊摸了摸旁边的热水壶,又放了回去,“少喝点水,能少去厕所,多绕一圈。”
和四十多号大老爷们一起抗霾的女环卫队长
北京环卫集团通州京环公司清扫中心的车队队长张凤伟清洗环卫作业车辆。北京市环卫集团供图
12月15日,北京发布今年首次雾霾红色预警,为了应对空气重污染,环卫工人们也是拼了!在抗霾的一个深夜,千龙网记者走进北京通州京环公司清扫中心车队大院里的几间平房内,这里还亮着灯,一个披着橘黄色环卫工作服的长发女工正专心致志地写着什么,不时还对着对讲机说着什么。
这个说话声音洪亮、深夜还在忙碌的环卫女工叫张凤伟,她是北京环卫集团通州京环公司清扫中心的车队队长,负责清扫中心所有车辆的调度工作。
记者走进屋内,发现她在表格里正填写的是通州京环公司清扫中心应急保洁作业信息统计表,表上详细记录着这几天人员出勤、清扫车辆及清洗车辆频次等环卫作业数据。
张凤伟告诉记者,“这几天的雾霾很严重,一线作业人员一刻都不敢松懈,所有环卫工人全部停休,不论白天和晚上,全部投入到防霾降尘的工作中,尽最大努力保证道路洁净卫生……”
提起雾霾天环卫作业情况,原本有些沉默的张凤伟像是换了个人,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今天我们总共出动了8辆清扫车,6辆洗地车,完成道路清扫32车次,道路清洗30车次……”张凤伟说,这几天工人们都很辛苦,有的人已经两天两夜都没回家了,”但是没有人抱怨,团队里44个大老爷们都非常支持我,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张凤伟的同事告诉记者,张队长心直口快,粗中有细,为人特别好。
“一个女人管理着44个大老爷们,并且能让所有人都信服,真的很不容易,但是她却做到了。有了脏活累活,她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别看都50多岁了,一点都不逊色于这些老爷们儿。清理地沟里的淤泥是最脏最累的活,每次她都和倾倒完垃圾的司机一起清理地沟,尽管穿着雨鞋和工作服,但是淤泥还是会喷溅到脸上和身上,她从来不会因为脏和臭就安排工人单独去做。”这位同事说起张凤伟,眼神中透露着敬佩与赞赏。
记者了解到,平日里,哪个环卫工人有个头痛脑热的,张凤伟总是第一时间拿出常备的感冒药,送给生病的工人;在遇到雨、雪、霾等极端天气时,她总是想着这个,照顾那个,自己却第一个向前冲,像老大姐一样关心着每个人。
正是因为和大家摸爬滚打在一起,才让她这个队长在对队里当得响当当,40多个大老爷们愿意听她调派,形成了一个既团结又和睦的大家庭。
张凤伟队长所在的通州京环公司清扫中心车队,有重型水车、20吨水车、12吨水车、中型清扫车、便道清扫车以及一些货车,承担着通州区所有的道路保洁工作,因此,她对车辆安全运行的要求特别严格。
比如,冬季应对重度污染天气时候,她要求工人熟练掌握作业车辆洒水技能,在作业过程中,要使道路见潮不见水,防止结冰。尤其是遇到红灯时候,要及时关闭节门,防止出水过多造成道路结冰。
通州京环公司是今年刚成立的新公司。张凤伟告诉记者,“越是新公司,我们越是不能掉链子,现在,面临着许多工作,无论是雾霾压尘作业、冬季扫雪铲冰,还是配合通州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我们的车队永远要做到让广大市民放心。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为通州区,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营造一个洁净优美的环境。”
相关专题:霾覆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