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热点】身处金融“雷”区如何守住钱袋子? 这些扫雷妙招得知道

2018-09-26 17:1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综合报道 在信息化的今天,各种金融创新活动不断涌现,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伪金融科技伪创新满天飞,金融消费的“雷”区也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如何帮助广大金融消费者认识这些“雷”、辨别这些“雷”、消除这些“雷”,守护好“钱袋子”呢?

【加强金融消费者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消费者金融素养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金融安全意识也明显不足,难以识别金融风险及侵权行为,导致非法集资、私售飞单、欺诈销售、电信诈骗、掠夺性贷款等风险事件及金融乱象屡有发生,严重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增长效益被大大削弱。

“目前我国有大量消费者金融素养不足,近65%的消费者意识到自身金融知识不够。消费者难以识别金融风险是非法集资、欺诈销售、电信诈骗等事件频发的诱因之一。”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金融消费者教育现状与展望》(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金融消费者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

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失灵”

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机制的完美运行必须满足一些条件,如完全竞争、信息完全、不存在外部性等,当满足这些条件时资源配置便能够达到最优状态,反之则会出现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即市场“失灵”现象。金融市场在实践中很难满足市场成功所必备的全部条件,存在明显的“失灵”现象。

金融业高度信息不对称。由于金融产品具有抽象性、专业性、复杂性等特点,金融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严重。近年来金融创新的加速发展更是明显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新型金融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不断涌现,极大地增加了金融产品的复杂程度,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透明度。作为产品供给方的金融机构,对产品的属性、收益、风险及成本等关键要素信息的掌握程度远优于金融消费者,导致金融消费者难以准确判断风险和成本,进而购买错误的产品及服务,承担超出自身能力的风险。

金融业具有明显负外部性。负外部性主要是指金融行为中的私人成本向第三方溢出、导致相关方利益同样受损的外部经济效应。例如一家商业银行的倒闭往往会产生“多米诺反应”,引起其他债权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或者破坏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导致恐慌效应下的挤兑行为,最终导致大面积的金融机构破产及消费者利益的受损。

金融业具有较强的垄断特征。金融业往往受到较为严格的管制,存在较高的市场进入门槛。该种门槛的存在导致金融市场的竞争并非完全充分,金融机构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支配地位。借助市场优势地位,金融机构可以在产品定价、合同条款、服务流程等方面加入不公平因素,单方面加重金融消费者义务及负担,而缺少金融知识及维权渠道的广大金融消费者只得被动接受不当收费、不公平条款及低劣服务或直接被排斥在金融服务的大门之外。

金融消费者的“有限理性”

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演进,行为经济学理论推翻了被传统经济学奉为圭臬的“经济人”假设前提,认为由于受到知识不完备、信息不完全、“动物精神”等因素的限制和干扰,市场参与者在认知、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明显偏差,在消费决策中往往受到直觉和感性因素支配,出现非理性行为,最终使得自身权益更易于受到损害,并加剧了市场失灵及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从现实情况来看,金融消费者具有明显的“有限理性”特征。

金融消费者本身有限的理性。金融消费者由于专业素养不足,在心理及认知方面存在偏差,容易导致对风险及成本的低估或出现“过度自信”现象,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及见解或者高估自己所拥有的信息的完整性,导致其消费行为不再审慎而进行过度风险承担。

此外,金融消费者决策行为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在“羊群效应”影响下,金融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往往并未经过理性权衡,盲目模仿他人决策,导致产生恐慌式资金回撤或购买了自身并不了解的金融产品而承受巨大风险,最终遭受重大损失并加剧金融市场的非理性波动。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