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台5吨潜水器亮相 可潜入海底4500米(3)

2016-06-02 17:01 科普中国

打印 放大 缩小

从有到有用:大洋深处显身手

古语云:千锤方可成利器。

“海马”号于2014年4月顺利通过科技部海上验收后,名声大震,但他和他的设计者们并没有陶醉于这些鲜花和掌声中,他们心头压着的那块石头依然沉重——应用!要将“海马”号迅速投入实际应用!不仅要能用,还要好用!他们要在半年时间里,把“海马”号从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化设备,实际上就是要实现“一步正样”,这在中国大型海洋装备研制项目中是不多见的。

“海马”号及其团队马不停蹄,先后于2015年3月、6月和2016年3月执行了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资源调查、大洋第36航次、水合物资源详查和冷泉生态环境调查工作,累计作业下潜24次,水下作业时间累积超过180小时。

首次发现“海马冷泉”旗开得胜慰军心

针对南海水合物有利区详查任务的实际需要,“海马”号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2015年3月,“海马”号随母船海洋六号开赴南海,受命搜寻海底“冷泉”活动和与水合物赋存相关的微地貌特征。

肩负重任的“海马”号不负众望,第一次下潜就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底首次发现了双壳类生物群、甲烷生物化学礁、碳酸盐结壳、菌席和气体渗漏等活动性“冷泉”标志(该“冷泉”被命名为“海马冷泉”),获取了高清视频记录和实物样品,同时记录了海底低温异常和超高甲烷含量异常。

这些颇为专业的词汇理解起来有些晦涩,那么究竟何谓“冷泉”?“海马”号的这一发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通俗来讲,海底冷泉就像荒漠海底中的一片绿洲,在这片绿洲里生存着大量海底生物,看上去很像我们常见的海鲜产品——贻贝,而且这些生物深处海底生存,依靠的不是光合作用,而是依靠海底不断渗出的甲烷、硫化氢等还原性化学物质自养,这完全是不同于平常的另一套生命体系,这就具有了生命科学的价值,是开展地球生命起源和冷泉生态环境等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窗口。同时,在冷泉所在的海底极有可能存在天然气水合物,这一点,被该海区后续调查获取的海底样品中含有天然气水合物所证实,并成为2015年度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的一个重大突破性进展。

事实胜于雄辩,“海马冷泉”的发现是在我国管辖海域内第一个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高科技探查装备发现的海底活动性“冷泉”,这不仅证明了“海马”号的总体运行状态良好,各项性能满足“冷泉”探查的技术要求,而且取得了国产化深海技术设备应用和地勘调查成果双丰收。首战告捷,对于六年攻坚克难的“海马人”来说,足慰平生!

2016年2月27日~3月23日,“海马”号及其作业母船“海洋六号”再次开赴“海马冷泉”区域,执行以水合物资源详查和冷泉生态环境调查研究为目的的海底作业任务。

这次出征,为了达到“冷泉”区资源和环境的调查研究要求,“海马”人对“海马”号进行了多项适应性改造,提高了精细观测和样品获取能力。同时,开展了与国内“冷泉”研究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加强了对“海马”号的现场科学作业指导,使本次调查作业工作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海马”号在“海马冷泉”区调查作业

 “海马”号在“海马冷泉”进行取样(碳酸盐结壳)

 “海马”号在“海马冷泉”进行取样(贻贝)

 “海马”号拍摄的“冷泉”区海底生物群落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