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热点】封杀漩涡中的去哪儿网如何破开年困局(6)

2016-01-08 13:13 千龙科技

打印 放大 缩小

res01_attpic_brief

【思考】

“没了庄辰超的去哪儿要去哪儿”

内忧外患,业界困惑:“没了庄辰超的去哪儿要向哪儿去?”

庄辰超于2005年创立去哪儿,彼时,携程和艺龙都已是市值几十亿元的上市公司。去哪儿网一路生猛,拿下了机票等业务。如今,带领团队10年杀出一条“血路”的灵魂人物离开,无疑对于未来的去哪儿是个挑战。

“携程和去哪儿的用户群已经有所区分,例如去哪儿倾向性价比,携程倾向于对于价格不太敏感的用户。”朱正煜表示,目前去哪儿和携程重合最多的业务是机票和酒店,去哪儿极有可能更多侧重于技术,而在地推方面,可能在合并之后进行人员削减。

“从架构调整可以看出,去哪儿一方面希望保持创新空间,一方面希望与携程协同。”劲旅咨询CEO魏长仁认为,在架构上,去哪儿从对标携程改为和后者趋于协同。

而原无线事业群负责人谌振宇做接班人,显然将继续强化去哪儿的无线业务。

OTA模式能否继续玩得转

目前航空公司“提升直销降低代理”的战略已经十分明确,不仅有国资委设定的“2016年将直销比例提高至50%”的目标,同时航企确需减少代理支出增加利润。去哪儿网作为中国最大的OTA,面临如此境况,机票生意已然是越来越难做。

携程、艺龙、去哪儿通过资本并购成为一家人后,基本形成了机票与酒店线上预订渠道的垄断。在此情形下,各大酒店集团和航空公司借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对OTA的依赖进一步降低。

反观OTA,找不到合理的盈利模式,广受诟病。携程、途牛、去哪儿、艺龙发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除了携程实现盈利,其余三家OTA都处于亏损状况。

各大OTA为了占领市场份额,打压竞争对手,不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却争相推出“1元机票”、“5折酒店”这类低价促销手段,长期用亏损换增长,实际上正变相挤压供应商的生存空间。从长期看,OTA企业若一味靠价格战和挤压成本的旧模式抢占市场,来自于供应商的发难恐怕将只增不减,在盈利模式问题上屡攻不下的OTA企业们也将在烧钱怪圈中进入恶性循环。

不管是出于政策方面的要求还是市场方面的考虑,在供应商愈发重视直销的今天,OTA现有模式是否还能继续玩得转,仍然需打个问号。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